14454170 位注册用户,目前在线
218462 人
回帖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8/7/3 20:06:31
跟帖回复:
227 总结色界天: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
总结色界天:色界总共有十八天,为什么总结色界十八天呢?因为尚有化生的色质,
我们在欲界,有父母所生的身体;
到色界是微细的四大,更微细的,类似一种光,灵界的一种光,
已经不是我们这种色身了,所以,尚有化生的色质。
不出色界,就是未尽形色之累,他认为这个色身还是会拖累,会拖累。
那么,这个五净居天,为四禅诸凡夫天所不能知见,好!
经文:“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独行无交,就是因为没有情欲,所以,他清净单身,叫做独行。
“无交”就是跟五欲六尘不交涉,但是,未尽形累,就是因为还有化生的色质。
自此已还,这个就是五净居天以下,到梵众天这一段,统统是。
看义贯,[阿难,是十八]禅[天]之天人,无欲、无侣,离爱[独行]而与五欲[无交]涉,
虽已离欲,以尚有化生之色质(色界天质)故仍[未尽形累,
自此] 五净居天[已还],下至于梵众天,统[名为色界]。总共十八天。
回帖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8/7/3 20:07:24
跟帖回复:
228 这个无色界天对于我们欲界人来讲,很迷茫、很陌生
天有二十八层。包括欲界天(六欲天);色界天(十八天);无色界天(四空天)。
这个无色界天对于我们欲界人来讲,很迷茫、很陌生,如果不按照经典稍微解释一下,看不懂。
无色界天,
(A)无色界中 在无色界天中,有回心之大阿罗汉。回心就是回小向大,叫做回心,想要利益众生了。
经文:“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义贯:[复次,阿难,从是]色界之[有顶]天(色究竟天)与无色界相邻之[色]界[边际中,其间]之增上者[复有]利钝[二种]人所行分[歧]之[路]:
利的解脱生死;钝的就要绕一大圈。
其利根者,[若于舍]定[心]中开[发明]了无漏人空之[智慧,慧光圆]明[通]达,[便]超[出尘]世境[界],离分段生死,[成阿罗汉],
然彼若不以得小果为已足,而更[入菩萨乘],进修大菩提。[如是一类]圣者,[名为回]其小[心]向于大心之[大阿罗汉]。回向就是回小向大。
接下来讲(B)四空天
四空天,顾名思义就是没有色身,连这个色身都厌离,就变成空。
(1)空无边处天
经文:“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觉身为碍,销碍入空”这八个字要画线,这个就是为什么会进入空界天,就是这八个字,觉得这个身、色身,还是一种障碍,还是要把它放下。销碍入空,把这个挂碍的色身消除,进入空,连色身都没有。
“如是一类名为空处。”就是空无边处。
义贯:在色究竟天中之钝根者,[若在舍心]之定中,仍欲进而[舍]其色界质碍身之[厌]离心[成就],以[觉]有色之[身为]挂[碍],故坚修空观,而入空处定,从而依彼定力[销]泯色[碍]之身,[入]于[空]境。[如是一类]众生[名为空]无边[处]天。
(2)识无边处天
空无边处,就是把这个色身消掉了,进入空了,就是空无边处;那么,识无边处,就是连这个空都消掉。
经文:“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惟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这个阿赖耶识是非常微细的,凡夫不能觉知的。
什么叫做全于末那半分呢?看倒数第二行,“全”,保全。不但不灭阿赖耶识,连第七末那意识亦保全其中一半。
因为末那系一半向内缘第八识为我,就是以第八识的见分为自我。本来第八意识见相二分都是平等,物质跟精神领域都是平等;可是,透过第七意识的强烈的执着,与生俱来的执着,变成我法二执。
另一半向外缘前六识为我所;今诸色已不存,故六识已灭,因此第七识之半分(向外缘的部分)亦已不存在。
第七意识是对内执着第八意识为自我;对外作为前六识的依靠,叫做意根。所以,一半一半,一半对内,是执着第八意识;一半对外,是作为前六识的依靠。所以,第七意识又名意根,这个没有一点唯识基础的,听起来有一点困难。
而且既保留住第八识,故向内缘的半分第七识仍在,因此而仍有微细之我相存在,所以,这个我相很难破的。以末那为我执中心故。这个就是识无边处天,这一天的天寿为四万大劫,很长很长!
义贯:此类天人,[诸]质[碍]之色[既]已[销]泯,所依之[无]质[碍]之[无](空)亦已[灭],以厌离色空,唯依于识,就是连这个空跟色统统放下,剩下识,又进一步了。故于[其]心[中惟留]第八[阿赖耶识]而不灭之,并保[全于末那]识向内缘之[半分](一半)而维持其[微细]之我相。
所以,我们一出生,这个执着就破不了,包括晚上我们作梦,还是“我”;起心动念还是“我”,二六时中,统统有一个“我”。而微细的我相,很难破的!
[如是一类]天人,[名为识]无边[处]天。
(3)无所有处天
经文:“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迥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迥无攸往就是不再前进了,用现在的语言就是这样子,外道通常到这个地方就停止了,进不去了,他不是用佛陀的智慧,用意识心。
义贯:于前二天中[空]与[色既]皆已销[亡],(初天灭色归空,二天灭空归识),此天则更进而将犹存的半分末那[识心都]以定力伏[灭]之,(以其觉半分向内缘之识仍易启散动,而为苦故);
此时第七识既伏灭,唯有第八识仍在,而因为阿赖耶识非有分别之作用故,因此这时但觉[十方寂然]安稳,而[迥无攸往],是故彼即以此天为恒久究竟安身立命之处。[如是一类]众生[名无所有处]天。
就是连识也伏住;不是断喔,这个不是断,断跟伏不一样。伏就是还会起现行,将来还会继续起作用:阿罗汉是断,是出三界的。断跟伏是不一样的,断惑跟伏惑也不一样的,伏惑是暂时不起;断惑是彻底的,不再起来的。
(4)非想非非想处天
非想:也不能说想;非非想:也不能说无想。也不能说想,也不能说无想,叫做非想非非想,说不出所以然,说想,不对,说无想,也不对。
经文:“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识性不动]:[识],指阿赖耶识。[不动],就是不可动摇之性,意思就是:藏识之性,本来常住,不可动摇,叫做识性不动。
[以灭穷研]:这个[灭],就是灭尽定。谓以灭尽定之力欲穷研第八识之不动性。其实,也是头上安头,本来空,不知道,强迫它如如不动的意思,以灭穷研,强迫它如如不动,就变成动了。
[于无尽中发宣尽性]:本来如来藏性是无尽的,无尽的,藏识之性本来是无尽的,而这一天是强迫它,用定力要尽发其性,就是强迫它,愈强迫,就愈没有办法恢复如来藏性,叫做头上安头,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就是这个道理。
外道始终不能成佛,就是强迫它,强迫它要永恒,就是外道。永恒是本来就存在,是体悟到众相本空,放下,如如不动的心性叫做永恒,永远不执着叫做永恒;永远不分别叫做永恒。现在外道用一种意识观念,强迫它,认为有一种东西叫做永恒,这个就是头上安头,逼得第八意识起不了作用,藏性起不了作用。
[如存不存]:此天人之阿赖耶识由于受其定力所逼故,虽存而犹如不存,以不再起现行故;因为暂时伏住,起不了现行,这一种境界就是所谓[非想]。
那么,[若尽非尽]呢?且其阿赖耶识又好像已尽,其实呢?而实非尽,因为他不是用如来藏性修行,他是强迫它,不让它起现行而已,暂时伏住,没有断,把永恒的东西强迫它,变成另外一种永恒,变成头上安头。
人家本来就永恒了,放下,歇即是菩提。他不是,他要强迫它有一种东西:我要伏住,我要伏烦恼……我要修行……就是像这一类的众生,想尽办法要修行,要修……好像要修出一个什么东西,就把永恒的如来藏性,化作一个好像永恒的东西,就是这样子。
此境界即所谓[非非想]。也不能说无想,因为第八意识没有穷尽,若尽,好像尽;可是,确实是没有尽,因为你不是用大般若智慧去彻底放下,圆满清净自性,你弄一个动作出来,那个都是头上安头。
[非想非非想处]:此天之天寿八万大劫。又更长!
义贯:此类天人于阿赖耶[识性]中之坚固[不]可[动]摇之本性、妄[以灭]尽定之力而[穷]究[研]推之,而[于]本来[无尽]之藏性[中],注意听底下这一句,很重要:强欲以定力[发宣]而灭[尽]其[性]。
一切外道,统统是这一句话出问题,强迫清净自性,让他暂时伏住烦恼,而不是让清净自性起作用、起妙有。对不对?所以,大悟就是随缘显现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而他们却把无尽的清净自性捆起来,把它包装起来,变成用外道的意识心伏住,认为:我这个才是!变成多一层包装。
强欲以定力[发宣]而灭[尽]其[性],其阿赖耶为由其定力所逼故,即显出[如存]而[不存]之相,就是(非想之境界)。因为不起现行故,及[若尽]而实[非尽]之状(非非想之境界)。也不能说他无想,前面是如存而不存,“不存”就是无想;这里却是非尽,没有穷尽第八意识,那么,就是不能说无想,还是有意识心。[如是一类]天人[名为非想非非想处]天。
因为单看这个名词很难解释,一定要看经文,继续看下来,
(C)无色界中有一类钝根的阿罗汉,他不回小向大,叫做不回心钝罗汉及外道天。
经文:“此等穷空,不尽空理,(对空义的思想不了解,)从不还天圣道穷者,(穷。)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就是一直想要让它空,却不知道本来就空。
法性本来就空,不须要你头上安头,放下,他就是体悟到万法本来空,放得很自然。不是勉强自己放下,体悟到众相本空,叫做无生法忍,心中就没有所谓忍辱这种委屈感,不须要忍,自然就忍得住了,因为本来就空了,赞叹也是这样子;毁谤还是这样子;富有也是这样;贫穷还是空。所以,这个执着不放下,就很麻烦!)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义贯:以上所说之[此等]四空天的天人,强欲[穷]尽一切法,令达于[空]无,然实[不]能[尽]达如实真[空]之[理],其中甚至亦有[从]五[不还天]而转生此天者,彼等天人虽本系修习如来[圣道],然于中途忽迷而强欲[穷]空,以是因缘而来生于此四空天[者,如是一类],最后即在彼天,乘其穷空之力,断四谛惑,就是苦、集、灭、道。三十六品尽,证我空理,成阿罗汉道,这个我们在唯识学都讲过了。此等[名不回心钝]根之[阿罗汉]。
其次[若]有凡外诸天之天人[从]第四禅之[无想]天及四空处之[诸外道天],这个就走错路了。一心修习有漏定,强欲以定力[穷空]而[不归]于无漏正智之道,所以,这个正知正见有多么的重要!一念错,就百千万劫回不来,没有正知正见,就不能产生无漏的正智的智慧。
[迷]于有[漏]境界以为真实究竟,[无]有正[闻]之慧,要听闻正法有多困难!此辈天人于其八万劫天报受尽之后,[便]即下坠[入]于[轮转],一切所修尽归泡影。所以,外道不究竟,就是这个道理。
(D)结语
a.结语一:通于凡圣
经文:“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继续轮回,叫做)答尽入轮。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地,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义贯:[阿难,是诸]六欲、四禅、四空诸[天上],其中[各各天人](天众)[则是]依于[凡夫]有漏[业果]之[酬答],(以其于因地中修有漏之戒定,“有漏”就是有所执着。而得获诸天之胜福,凡此不过是酬答其因地中所修善业之报而已),福报[答尽]之后,仍须散[入]诸趣而受[轮]回生死之苦。
然而[彼]诸天[之天王],皆非凡夫,[即是]大乘[菩萨]寄居于天王之位,而遨[游]于其[三摩地]中之变化境界,彼诸天王即以此形相而[渐次增进]其所修证,终究[回向圣伦所]共[修行]之无上菩提[路]。
b.结语二:不出无色界
“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后面加一句:但是,有定果色。没有业果色,就是没有业报;但是,入定,他还是有色,只是对我们欲界、色界,来称无色界,还是有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
义贯:[阿难,是四空天]之天人,以其定令其[身心]暂得相似[灭尽],且令[定]果色之[性现前],所以暂时[无业果]所生之[色]现出,[从此]以后便在此天中住于此无色界定,[逮]于天寿[终]了[名无色界]。
回帖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8/7/3 20:07:47
跟帖回复:
229 藏识之性,本来常住,不可动摇。强迫它如如不动,就变成动了
经文:“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识性不动]:[识],指阿赖耶识。[不动],就是不可动摇之性,
意思就是:藏识之性,本来常住,不可动摇,叫做识性不动。
[以灭穷研]:这个[灭],就是灭尽定。谓以灭尽定之力欲穷研第八识之不动性。
其实,也是头上安头,本来空,不知道,强迫它如如不动的意思,以灭穷研,强迫它如如不动,就变成动了。
[于无尽中发宣尽性]:本来如来藏性是无尽的,无尽的,藏识之性本来是无尽的,
而这一天是强迫它,用定力要尽发其性,就是强迫它,
愈强迫,就愈没有办法恢复如来藏性,叫做头上安头,
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就是这个道理。
外道始终不能成佛,就是强迫它,强迫它要永恒,就是外道。
永恒是本来就存在,是体悟到众相本空,放下,如如不动的心性叫做永恒,
永远不执着叫做永恒;永远不分别叫做永恒。
现在外道用一种意识观念,强迫它,认为有一种东西叫做永恒,这个就是头上安头,逼得第八意识起不了作用,藏性起不了作用。
回帖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8/7/3 20:08:07
跟帖回复:
230 一切外道,统统是这一句话出问题,强迫清净自性,让他暂时伏住烦恼,而不是让清净自性起作用、起妙有
此类天人于阿赖耶[识性]中之坚固[不]可[动]摇之本性,
妄[以灭]尽定之力而[穷]究[研]推之,
而[于]本来[无尽]之藏性[中],
注意听底下这一句,很重要:强欲以定力[发宣]而灭[尽]其[性]。
一切外道,统统是这一句话出问题,强迫清净自性,让他暂时伏住烦恼,而不是让清净自性起作用、起妙有。对不对?
所以,大悟就是随缘显现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
而他们却把无尽的清净自性捆起来,把它包装起来,变成用外道的意识心伏住,
认为:我这个才是!变成多一层包装。
强欲以定力[发宣]而灭[尽]其[性],
其阿赖耶为由其定力所逼故,即显出[如存]而[不存]之相,就是(非想之境界)。
因为不起现行故,及[若尽]而实[非尽]之状(非非想之境界)。
也不能说他无想,前面是如存而不存,“不存”就是无想;
这里却是非尽,没有穷尽第八意识,那么,就是不能说无想,还是有意识心。
[如是一类]天人[名为非想非非想处]天。
回帖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8/7/9 18:16:12
跟帖回复:
231 法性本来就空,不须要你头上安头,放下,他就是体悟到万法本来空
无色界中有一类钝根的阿罗汉,他不回小向大,叫做不回心钝罗汉及外道天。
经文:“此等穷空,不尽空理,(对空义的思想不了解,)从不还天圣道穷者,(穷。)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
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就是一直想要让它空,却不知道本来就空。
法性本来就空,不须要你头上安头,放下,他就是体悟到万法本来空,
放得很自然,不是勉强自己放下,
体悟到众相本空,叫做无生法忍,
心中就没有所谓忍辱这种委屈感,不须要忍,自然就忍得住了,因为本来就空了,
赞叹也是这样子;毁谤还是这样子;富有也是这样;贫穷还是空。
所以,这个执着不放下,就很麻烦!)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回帖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8/7/9 18:16:31
跟帖回复:
232 此辈天人于其八万劫天报受尽之后,[便]即下坠[入]于[轮转],一切所修尽归泡影
[若]有凡外诸天之天人[从]第四禅之[无想]天及四空处之[诸外道天],这个就走错路了。
一心修习有漏定,强欲以定力[穷空]而[不归]于无漏正智之道,
所以,这个正知正见有多么的重要!
一念错,就百千万劫回不来,没有正知正见,就不能产生无漏的正智的智慧。
[迷]于有[漏]境界以为真实究竟,[无]有正[闻]之慧,要听闻正法有多困难!
此辈天人于其八万劫天报受尽之后,[便]即下坠[入]于[轮转],一切所修尽归泡影。
所以,外道不究竟,就是这个道理。
回帖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8/7/9 18:17:00
跟帖回复:
233 一次又一次的转世,苦不堪言,而自己不知道,好可怜喔、好累喔!
天有二十八层。包括欲界天(六欲天);色界天(十八天);无色界天(四空天)。
总结三界:迷本积妄而生
经文:“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
诸位!这一句就是重点:妄有三界,我们今天就是生活在虚妄的欲界、色界、无色界,而不知道是妄。
我们今天活得很辛苦、很累,做人还好,可以听经闻法,可以学佛出三界,做畜生怎么办?
妄有三界;但是,对众生来讲,这个果报却是很苦,虽然三界是虚妄;但是,果报却是很苦!
“中间妄随七趣沉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补特伽罗,翻译成中文叫做数取趣。意思就是:六道轮回、七道轮回改头换面,一次又一次的转世,叫做补特伽罗。
用现在你听得懂的语言,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轮回;一次又一次的改头换面;一次又一次的投胎;一次又一次的转世,
苦不堪言,而自己不知道,叫做补特伽罗,好可怜喔、好累喔!
[此]三界一切众生[皆]以[不了]自己本[妙觉]性、本[明]真[心],于一念妄动之后复[积]聚诸[妄]业变成业相、转相、现相,
业相就是无明业相,就是相分;转相就是见分。
这个见分一攀缘到相分,境界就现出来,现就是现出境界来,就是现相,现出种种山河大地,我相、人相、众生相,山河大地的相,统统现出来了。三细六粗等,我们讲过了,
而[发生]诸苦报之依正身,爰就是于是乎虚[妄]而[有三界]之相,且于三界[中间]虚[妄]境地中[随]着[七趣沉溺],着,这个字就是重点,你修行为什么不能成就?就是着。
诸位!经典有这样比喻,诸位!看这里的比喻,(师右手拟鸟飞貌)一只鸟这样飞,这鸟,如果你把这个左腿跟右腿各绑一块石头,跟它的体重相当的,跟这只鸟的体重相当的,这个鸟这样飞,还可以一点点起来;如果稍微重一点,这个鸟振翅欲飞,可是,飞不起来。
左脚,鸟的左脚绑一块石头,鸟的右脚也绑一块石头,让这只鸟飞,飞得起来吗?飞不起来。
这个就是比喻:我执和法执,就是修行人最重的二块石头。
我执,所谓的执着这个四大假合为自身相;法执,认为四大、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一十八界,乃至于听到正法,也认为有一个实体的东西,这个就是法执。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正法统统要舍,何况那一些邪法呢?是不是?
所以说:我执和法执,是所有修行人二大块的石头;鸟就是比喻我们这一颗心,每一个人都想解脱,每一个人都想解脱;可是,一碰到境界那种执着,有时候,比没有学佛的人更糟糕、更执着、更强烈。
说他懂,他根本就不懂;说不懂,还懂一点,还懂一点,就执着这么一点,就认为是无上的大法,就认为自己是大彻大悟的圣人,所以,不再前进了,不再前进了。
因此,你想要这只鸟飞起来,就是我们这一颗心灵想要解脱,想要解脱,就是要把那只鸟的脚的二颗石头,怎么样?(啪啪)剪掉,剪掉啊,就是放下。
修行是怎么修行呢?就是要做放下的功夫,现在就看谁比较厉害了,简单一句话就是:先放下的人先见佛;彻底放下,现在就见佛,就这么简单!
每天放下,每天跟佛住在一起,因为每天都清净心嘛!不是佛吗?是不是?
所以,佛陀告诉我们: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万法就是这样子,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就是说一说而已,曾经叱吒风云的这一些英雄好汉,而今安在哉?
考试,秦始皇活1.五十岁,2.五十五岁,3.六十岁,4.七十岁,五十、五十五、六十、七十,
秦始皇活几岁?1234?嗯?秦始皇活几岁?你不知道啊?答:1.五十岁,秦始皇活五十岁。
并吞六国,统一中国,秦始皇!对不对?五十!
如果我像他的年龄,五年前就Out!就不在人间了,有什么用呢?是不是?
好了,底下,爰虚[妄]而[有三界]之相,且于三界[中间]虚[妄]境地中,[随]着[七趣沉溺],各种[补特伽罗](数取趣)“数”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趣向于七道轮回。皆[各从其]同[类]而造相同之业、受同样的果报。
回帖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8/7/9 18:17:22
跟帖回复:
234 你修行为什么不能成就?就是着
[此]三界一切众生[皆]以[不了]自己本[妙觉]性、本[明]真[心],
于一念妄动之后复[积]聚诸[妄]业变成业相、转相、现相,
业相就是无明业相,就是相分;转相就是见分。
这个见分一攀缘到相分,境界就现出来,
现就是现出境界来,就是现相,现出种种山河大地,我相、人相、众生相,山河大地的相,统统现出来了。三细六粗等,我们讲过了,
而[发生]诸苦报之依正身,爰就是于是乎虚[妄]而[有三界]之相,
且于三界[中间]虚[妄]境地中[随]着[七趣沉溺],
着,这个字就是重点,你修行为什么不能成就?就是着。
回帖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8/7/9 18:17:45
跟帖回复:
235 我执和法执,就是修行人最重的二块石头
诸位!经典有这样比喻,诸位!看这里的比喻,
(师右手拟鸟飞貌)一只鸟这样飞,
这鸟,如果你把这个左腿跟右腿各绑一块石头,跟它的体重相当的,
跟这只鸟的体重相当的,这个鸟这样飞,还可以一点点起来;
如果稍微重一点,这个鸟振翅欲飞,可是,飞不起来。
左脚,鸟的左脚绑一块石头,鸟的右脚也绑一块石头,让这只鸟飞,飞得起来吗?飞不起来。
这个就是比喻:我执和法执,就是修行人最重的二块石头。
我执,所谓的执着这个四大假合为自身相;
法执,认为四大、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一十八界,乃至于听到正法,也认为有一个实体的东西,这个就是法执。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正法统统要舍,何况那一些邪法呢?是不是?
所以说:我执和法执,是所有修行人二大块的石头;
鸟就是比喻我们这一颗心,每一个人都想解脱,每一个人都想解脱;
可是,一碰到境界那种执着,有时候,比没有学佛的人更糟糕、更执着、更强烈。
说他懂,他根本就不懂;说不懂,还懂一点,还懂一点,
就执着这么一点,就认为是无上的大法,就认为自己是大彻大悟的圣人,所以,不再前进了,不再前进了。
因此,你想要这只鸟飞起来,就是我们这一颗心灵想要解脱,想要解脱,
就是要把那只鸟的脚的二颗石头,怎么样?(啪啪)剪掉,剪掉啊,就是放下。
修行是怎么修行呢?就是要做放下的功夫,现在就看谁比较厉害了,
简单一句话就是:先放下的人先见佛;彻底放下,现在就见佛,就这么简单!
每天放下,每天跟佛住在一起,因为每天都清净心嘛!不是佛吗?是不是?
回帖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8/7/12 20:13:39
跟帖回复:
236 佛陀告诉我们: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万法就是这样子
佛陀告诉我们:
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万法就是这样子,
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就是说一说而已,
曾经叱吒风云的这一些英雄好汉,而今安在哉?
回帖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8/7/12 20:14:19
跟帖回复:
237 阿修罗男很丑陋,斗争心强;阿修罗女很美、善于嫉妒
四种阿修罗
阿修罗,这有二种,一、男众,就是二种解释;女众也是二种解释。
男众,翻译成无端,“端”就是端正的端,这个脸不端正,阿修罗男就是很丑陋。是不是?
再来就是斗争心坚固,很强的,翻译成无端、斗争,就是阿修罗男。
女的就是善嫉,善于嫉妒、嗔恨、占有,这个就是阿修罗女。
男众就是无端、斗争心强;女众就是美、善于嫉妒。好!
(1)阿修罗,鬼趣摄修罗(卵生),是卵生,
(2)人趣摄修罗(胎生),
(3)天趣摄阿修罗(化生),那是跟帝释天王常常打仗的,天趣阿修罗。
(4)畜生摄修罗(湿生)。
回帖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8/7/12 20:14:47
跟帖回复:
238 人类四生具足
好!问你一个严肃的问题,看看你答得出来答不出来?
人,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
人是什么生?(师问众)胎生?嗯?Are you sure?Really?
再问一遍:人类是什么生?胎生?零分,zero零分!
人类四生具足,
一、神识入母胎叫做化生,一刹那间进母胎,叫做化生。
二、所有的生命,都是母亲的卵,排卵结合而成的,称为卵生。
精血和合,父精母血和合,有湿气,继续移入母亲的子宫着床,叫做湿生,没有湿气不能活。
最后,人形成长,投胎从母亲产门出来,叫做胎生。
好!就是这样子,人类具足四生。知道吗?
回帖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8/7/12 20:15:10
跟帖回复:
239 总结七趣。七趣虚妄因果,为什么呢?因本空,缘本空,果还是空
总结七趣(天道、人道、阿修罗道、仙道、地狱、饿鬼、畜生)。
1.总结一:七趣虚妄因果,为什么呢?因本空,缘本空,果还是空。是不是啊?因空、缘空、果空。
2.总结二:随顺妄恶为因,虚妄的恶业为因,我们前面所讲的十习因、六交报。
3.总结三:正定能除三妄惑,把笔拿起来,三妄惑就是杀、盗、淫,杀、盗、淫,如果你有定,就可以除杀、盗、淫三种恶业。
4.总结四:同业别业俱妄,同业就是共业,共业所感的世间,和别业所感的、受的果报,统统是虚妄的,不实在的;但是,对众生来讲,苦是实实在在的,没有定、没有慧,就什么都看不开。
就像鸟绑了二颗石头,飞不起来,心灵有了种种的痛,却放不下那种回忆,这个就是很糟糕的!
所以,修行人一定要做一种功夫,早上起来,要用珠算那一句,早上起来,三个字,怎么讲?请归零,珠算......放下,请归零。
而且每天都要做这种工作,早上睡醒,昨天所有的恩怨,哪一个人对不起你;哪一个人怎么样伤害你;哪一个人不愉快的,记得!一定要统统放下,要观想,感谢他、感恩他,要有这样子的胸怀,要有这样的胸怀。
但是,诸位!很难做到,很难!当他杀死你家人,你恨不恨呢?很难喔!你不要认为很简单,没有怨恨是很不容易的。是不是啊?他意见跟你相左,又咄咄逼人,你宽不宽恕他呢?不简单喔,诸位!
请归零很好讲,但是,归不了。但是,请归零不要一直加零,一万、二万、十万、二十万、一百万一直加,本来恨的只有一,后面再一个零,就变成十了,再一直加了,这样是不对的。
所以,同业、别业都是妄,简单讲:三界是虚妄,唯心所现,才是佛陀的正确的语言。是不是啊?
5.总结五:正修须除三惑,就是杀、盗、淫,也是一样。
6.总结六:邪正之判,什么是邪正之判呢?正说就是:劝人欲得菩提,要先除杀盗淫三妄惑,如是说,名如来说,名为正说;不如是说,名为波旬说,就是魔说。
所以,邪说就是杀、盗、淫;正说就是一定要断杀、盗、淫,这个是依如来正说,就是要除杀、盗、淫三惑,三惑。
回帖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8/7/12 20:15:44
跟帖回复:
240 修行人一定要做一种功夫,早上起来,请归零
修行人一定要做一种功夫,
早上起来,要用珠算那一句,早上起来,三个字,怎么讲?
请归零,珠算......放下,请归零。
而且每天都要做这种工作,早上睡醒,昨天所有的恩怨,哪一个人对不起你;哪一个人怎么样伤害你;哪一个人不愉快的,
记得!一定要统统放下,
要观想,感谢他、感恩他,要有这样子的胸怀,要有这样的胸怀。
但是,诸位!很难做到,很难!当他杀死你家人,你恨不恨呢?很难喔!
你不要认为很简单,没有怨恨是很不容易的。是不是啊?
他意见跟你相左,又咄咄逼人,你宽不宽恕他呢?不简单喔,诸位!
请归零很好讲,但是,归不了。
但是,请归零不要一直加零,一万、二万、十万、二十万、一百万一直加,
本来恨的只有一,后面再一个零,就变成十了,再一直加了,这样是不对的。
回帖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8/7/14 21:36:11
跟帖回复:
241 五十种阴魔是《楞严经》的特色,其他经典找不到,叫做破魔证通
好!我们下一堂课就很精彩了,五十种阴魔,这个非常精彩!
《楞严经》最精彩的部分就来了:五十种阴魔。
它就像照妖镜一样,末法时期,你可以看到,统统在佛陀的预言之下,跑不掉!
什么男佛、女佛,自称自己什么佛,这个统统跑不掉!
五十种阴魔是《楞严经》的特色,其他经典找不到,叫做破魔证通。
跳转论坛至:
快速回复:[转帖]《楞严经》讲座一:重点提示/义贯目次解说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20060022 ):
1.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2.凯迪网络BBS互动区用户注册及管理条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