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曾经写过一篇杂文《真糊涂与装糊涂》,里面讲过春秋时虢国灭亡后,国君逃难的故事。故事里的国君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被人驱逐,他的车夫告诉他因为你太贤良。本来车夫是给他留点面子,但国君还真以为是因为太贤良了才被灭国。这种糊涂是真糊涂,用句当下的粗话讲,叫做心里没逼数儿。
关于这个话题,古人早有讨论。《吕氏春秋》第九卷季秋纪第四节提到一个词,叫“审己”。在这节里,作者讲了几个小故事。
故事一
齐国被五国联军打败,齐湣王逃亡到卫国。有一天刘湣王跟公玉丹一起散步,齐王问公玉丹:“我现在逃亡到这里,却不知道为啥就逃亡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得改啊!”公玉丹回答说:“我还以为大王您已经知道原因了呢,您竟然还不知道吗?您之所以被流亡国外,就是因为您太贤明的缘故。天下的君主都不贤德,因此憎恨大王您的贤明,于是他们互相勾结,合兵攻取大王。这就是大王您流亡的原因啊!”齐湣王很感慨,叹息说:“君主贤明原来要受到这样的苦啊!”
故事二
齐国进攻鲁国,向鲁国国君索要岑鼎。鲁国国君舍不得啊,就换了别的鼎送过去。齐国国君一看就知道是假的,给退了回去,并且派人告诉鲁国国君说:“假如你们国家的柳下季认为行,我就收下这鼎。”柳下季,一般认为就是柳下惠。鲁国国君没办法就找到柳下季,大约是想让柳下季带着假鼎去跟齐君证明那个鼎就是真的。柳下季多聪明啊,直接就问鲁国国君:“你要去贿赂齐国,是为了那个破岑鼎呢,还是为了避免国家被灭呢?我现在这里也有个国,现在你要把我这个国给打破,以保全您的国,这个我可不乐意。”柳下季说的他自己的国,大约就是比喻他的诚信人格。鲁国国君一看柳下季软硬不吃,不得不把真鼎给齐国送去。
故事三
列子学习射箭,已经射得很准,便请当时的武学专家关尹子点评。关尹子问列子:“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射中吗?”列子回答说:“我还真没整明白。”关尹子说:“那你练得还不到家,回去继续练吧。”列子回家又练了三年箭法后,再次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还是那句问话:“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射中吗?”列子回答说:“这回我知道了。”关尹子说:“那说明你这功夫练差不多了。请住,一定要记住能够射中的道理,不要忘了。”
故事四
越王有四个儿子。越王的弟弟名叫豫。豫有自己的野心,想伺机把越王的四个儿子都杀掉,那么自己就成了越国继承人。豫诽谤越王其中的三个儿子,越王傻逼呵呵地把他们都杀掉。越国的百姓很不满,纷纷指责越王。豫又诽谤剩下的那个王子,想让越王杀掉他,越王没有听豫的话。越王的儿子害怕自己会被杀,于是借着越国百姓的呼声把豫驱逐出国,并包围了王宫。越王叹息说:“我不听从豫的话,所以才会遭受到这样的灾祸啊。”
故事一中的齐王,与之前说的虢君很相像。都是逃亡在外,试图反思自己的过失,但这个时候周围的人已经对他失去耐心,知道他根本听不进真实的话,只是继续夸赞国君的贤良。按说这样的随从有点不地道,都这个熊样了,还捧着唠呢,你明知道他心里没数,咋就不能给他指点迷津呢?不过话说回来,做为国君你到这时候还不能自己领悟自己所犯的错误,被人追得吱吱跑,心里就一点逼数儿都没有吗?
故事二中的鲁君,同样也是心里没准数。国都要亡了,你奶奶的留着个破鼎有JB毛用?同理,一些放不下架子的,放不下面子的,放不下既得利益的,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还守着架子面子和利益不放,只有死路一条,而且最特么可恨的是让人民陪着一起受罪。鲁君比不了之后的赵惠文王,赵王当时不给秦昭襄王和氏璧那是有军事实力做后盾的。你鲁国除了孔子曰还有什么底牌?靠给子民打鸡血画大饼指梅子?心里怎么就没有一点逼数?
故事三中的列子,就很聪明了。被专家一指点,当时就明白自己差在哪。列子是这四则故事中唯一心里有点数儿的人。但列子只是一个士人,不是当权者。
故事四中的越王,是心里最没逼数的。能杀掉自己三个儿子,既二又狠。大雪以前讲过汉武帝杀了自己一个儿子,就后悔得不要不要的。还有唐肃宗杀死自己的儿子,随后也后悔。但这个越王,后悔的不是却杀掉三个儿子,而是后悔没听豫的话杀死剩下的儿子,这简直二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心里真是一点逼数儿都没有。
《吕氏春秋》里说,凡物之然也,必有故。而不知其故,虽当与不知同,其卒必困。意思是说,事物都有它内在的道理,就算你做得表面上似乎道理十足,但违背了事物运行的道理,你就注定会失败。
大雪以为凡事既不可自吹自擂,更不能贪小失大。最不应该的是自己找死,象西太后一样把八国联军招来,其罪当诛。要定准自己在天下运行中的地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总而言之,心里要有点逼数儿。
个人微公号R_flag,欢迎围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