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记着我们的梦想与荣光
来源:南方传媒书院
作者:张悦 陈安庆 李思源 记者节:愿你心有梦想 眼有荣光
11月8日,记者节。愿你心有梦想,眼有荣光。
风儿悄悄地推开了门窗,阳光轻轻地揉开了双眼,这是第20个记者节清晨,我们第一时间给你送来祝福。
我们寸步不离陪伴在你身边,与你一起驱赶暗夜的荒凉。
以后的以后,我们会一如既往与你唇齿相依,与你一同享用黎明的曙光。
我愿抚慰着你在晨雾迷蒙中黯然伤神的脸庞,用柔情来碾碎世间的冷漠,让你在这个清晨莞尔一笑。
我愿紧握着你在寒风凛冽中瑟瑟发抖的双手,用热泪来熔化刺骨的冰霜,让你在这个冬天温暖如春。
不知不觉中,南方传媒书院已伴随你走过了十四年时光,我们走过的道路荆棘丛生,我们流过的泪水五味陈杂。
由于受到经费的限制,我们的布局曾处处掣肘,我们也一度万念俱恢,我们一度愁肠百结,但为了这份无上光荣和意义非凡的事业,我们永不言弃。
困境击不倒我们的雄心勃勃,现实戳不破我们的踌躇满志。
这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这是一次遥远的征程,我们培养出了成百上千位技艺高超的新闻特种兵,我们为中国民间新闻教育提供了别具一格的样板。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岳麓山脚下,品着淡茶浓酒,我们畅谈一篇特稿的行文之美,就在这朝夕谈吐间,我们的新闻技能日渐精进;在橘子洲头,赏着桃红柳绿,我们大赞一家媒体的高风峻节,就在这反复论道中,我们的专业素养实现蝶变。
一群流连在长沙街头的追梦少年,一群在枯燥课堂上无所适从的青涩学子,已经在南方传媒书院的倾力栽培下,成长为传媒领域的一颗颗郁郁葱葱大树。
我们不会忘记过去付出的一点一滴汗水,今天,它们汇聚成了南方传媒书院的跌宕激流;我们不会遗忘隽永在心的“书生家国、以笔为刀”风华意气,这十四年来,它一直是南方传媒书院难以割舍的深切情怀。
惨烈的战斗结束了,世界依然需要忠诚的士兵来维护和平,萧条的新闻行业正在沦落,这个国家依然需要有良知的记者来监督公权力。我们培养的精英依然是各大媒体眼中的“抢手货”,从南方传媒书院走出去的人才依然在践行着记者的责任与担当。
在第20个记者节的清晨,南方传媒书院又踏上了新的征程,更多全国各地的新闻学子和青年记者正在加入到这个大家庭里,更多我们筹备已久的新课程很快会与大家见面。
南方传媒书院与您继续相依相偎,为中国新闻界添砖加瓦。
在这个网络化的社会,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是“记者”,太多的记者在质疑自己的位置、价值甚至存在的必要性。
当情怀遭到嘲弄,精致的利己主义开始横行,我们依然致敬理想与担当。
当技术与资本裹胁一切,世界深陷于“觉昨是而今非”的恐惶与痛彻,我们依然致敬坚守与使命。
有这样一种职业——
旁观者眼中:刺激,神秘;
家人眼中:没有正常休假;
朋友眼中:很忙,总是没空……
中国有三个职业节日,教师节、护士节和记者节。
教师、护士和记者,这三个职业都以献身公益、受益社会为己任。
记者职业普通又不普通,最重要是认真谨慎,肩负的责任很大。
年轻的新闻学子和青年记者常常问陈安庆:做记者最重要的是什么?他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社会责任感。
报人是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气质、不媚强梁不媚世俗的从业气概、“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情怀和代表国民说话、监督公权力与权贵资本的品格,是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和通民隐、达民情的使者。
这个职业自在、潇洒、好玩。但是,当你真正做了记者,才发现,这个职业有的只是责任和担当。选择做记者,就是选择了奔走和忙碌,选择了勇敢和责任,选择了为别人做嫁衣,为历史做记录。
郭超人说过,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人命关天。
新闻界前辈邹韬奋曾经说过:“从事新闻职业要乐其业、尽其职、负其责、精其术、竭其力”。陈安庆认为这就是记者的本分,现如今,很多媒体优秀人才转行,令人惋惜。大数据时代的新闻从业者,要求更加职业化精细化,不必害怕技术,用跨界心态看媒体融合。传统媒体不清楚未来,不探索就是死路一条。时代在变,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很多新东西,但是不能丢的是那份初心和媒体人的情怀,新闻理想还是要有的!
自从1880年后新闻业真正成为一种职业后,记者这个职业书写了太多传奇。一说到记者,大多数人在头脑里会蹦出很多词汇:公平、正义、辛苦、光鲜亮丽、无冕之王。
说的最多的还是辛苦,当然不,其实记者这个职业,有很多乐趣和感动,希望更多优秀的年轻人,加入到新闻记者的行列中来,在有限的生命中获得、记录和传播更多的信息,保持自己对世界充满新奇的眼睛、新鲜的思维和年轻的心。
名记者的脱颖而出,不可能一蹴而就,他们的成材,需要先天的条件,更重要是要有后天的敬业、无我、刻苦磨练和砥砺。
当人们纷纷走上他们曾经反对的方向,大多数人的内心变得兵荒马乱,我们依然致敬专业与操守。
曾经那些怀揣着新闻理想,想面对这个真实世界的记者们,在今天,还有多少人愿意继续前行,我么仿佛再也无法为他们寻求现世的安放。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太多曾经一纸风行的故事正日渐暗淡,太多媒体在断崖式下滑以及腹背受敌中,难以为继。
我们以为人们会向这个世界屈服,但,总有一些人,为了当初的梦想,在踟躇前行,寻求转型之路。
或许报纸会死,但媒体不会。
无论何时,总是有那么一群叫“记者”的人,守着自己的梦想和荣光,一直在路上……
我们经过的新闻训练是,记者的报道必须是经过核实的真相,新闻单位必须保持相对独立 ,全面、均衡,对良心负责,维护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监督权力并为无声者发言。也可以说新闻单位,应当是作为公共论坛的性质的社会公器。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促使媒体人处境变得尴尬。媒体若不能成为真正的公器,也不应该成为一部仅仅赚钱的私器,记者变成广告业务员,公关公司与广告主变成新闻撰稿人,有的成为政府与大企业的枪。
每个行业都在进步,过时的被淘汰,也有新的机遇,只要跟上时代、持续学习,就不会被抛下,不用过度恐慌。所谓传统媒体的死亡,其实只是媒介形态发生变迁,不是媒体人这个职业的消亡。一旦坚持了记者这个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物质相对清贫的道路,但绝不会因此不求上进,更不是日益沉沦。
我们关注的不是报纸以哪种形态继续存活,而是新一代媒体是否可以继续帮助我们了解公共事务、推动社会治理,下一代新闻人能否和我们一样,心有情怀,以家国为己任,从今铁笔走天下,要为平民写喜悲?真实永远新闻的生命。普利策说过:“在一件事情的真相被彻底弄清之前,绝不放过它。连续报道!连续报道!……一定要坚信,真实对报纸来说犹如贞操对女人一样重要。”
记者节这个节日,你真的了解吗?
其实,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有记者节。惊讶吧?但因为当时没有确定记者节的具体日期,所以,长期以来我国新闻从业人员一直没有过记者节。
1933年到1949年,每年的11月8日,新闻从业人员都举行各种仪式纪念这一节日。

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颁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明确规定了“记者节”,但因为当时没有确定具体日期,因此长期以来中国新闻从业人员一直未庆祝过记者节。
1999年9月18日颁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再一次明确列入了记者节。2000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记协的请示,同意将11月8日定为记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