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至第40楼第 40 楼 坐在葡萄架下 2019/1/13 19:03:03 的原帖:东西讲得很好,孟子对仁义礼智的推崇,都融入了文章。
但是,感觉没跳出来;所以,结论,我不认同。
文明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生命的生存繁衍,生命的繁华鼎盛,才是目的。
如果,不明白这一点,我们迟早会再次陷入地狱似的灾难。
转至第44楼第 44 楼 叟虎2018 2019/1/19 11:25:10 的原帖:看来你还是有所思考的,但可惜,你违反了儒家的价值观。
如果文明只是手段,如果“生命的生存繁衍,生命的繁华鼎盛,才是目的”,那么用孟子的一段话来反驳你,就是恰如其分的: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这句话是说,如果生存成为目的,那么就会为了生而不择手段,为了逃避死亡而不择手段。不择手段的意思,就是人可以作出禽兽不如之事,那么,请问,这样的“生存”状态,能算是人的生存状态吗?
所以,为什么儒家有人禽之辨?人禽之辨的本质就是义利之辨。人,是义的;动物,是利的。
生存,本质上属于“利”的范畴。
所以孟子才说“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孟子说,对于人而言,存在着“高于生存的东西”,那就是“义”;同理对于人而言,也存在着比死更可怕的事,那就是“不仁不义”。
正因此,宋儒讲“存天理去人欲”,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些,都来自于孟子的这段关于“舍生取义”的论述啊。已隐藏重复盖楼 [点击展开]
转至第50楼第 50 楼 坐在葡萄架下 2019/1/19 11:52:22 的原帖:你绝对化了。
文明,是对于一个群体,不是对个体而言的。
对于任何一个群体来说,生存和繁衍,才是最重要的;为了避开灭亡,美丽的女子,甚至是几乎所有成年女子,送去让敌人糟蹋,在我们历史上发生过不止一次;你可以说,非常耻辱,但是,这是事实。
金灭宋,是如此;蒙古亡中国,是如此;清灭明,亦是如此。
个人可以舍身取义,族群绝对不行。
统计意义,和个体意义,是彻底不同的。
孟子教导的是个人修养,个人可以做的事,不代表群体可以做;个人可以灭亡,群体不可以灭亡。
不能以伟大的名义,让种族灭亡。这,是对错的基本标准。
转至第51楼第 51 楼 叟虎2018 2019/1/19 12:39:13 的原帖:群体,是由个体组成的。所有个体的修养组合而成群体的修养。个体修养是仁义道德的修养,人人都有修养,那么反映在群体上的表现就是“文明”。
相反,如果人人都没有仁义道德的修养,那么整个群体想要有“文明”是不现实的。
如你所言,金灭北宋,蒙古亡南宋,清灭明,这都是历史事实,但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因为道德的堕落,由于举国腐败之后而战斗力全无这才导致外敌的侵凌得手。
这种堕落是从个人的堕落然后到群体的堕落,最终导致亡国灭种惨剧的一再发生。
可见,个人的修养决定了群体的文明与否,如果当时的中国人,个个抱着舍生取义的气概(实际上是不可能的),那么试问,蒙元满清之流的能灭亡中国吗?毕竟实际上蒙元灭南宋用了近50年时间,那可是腐败的南宋。
舍生取义确实是一种个人的价值观,但同时也可以成为群体的价值观。以宋末明末为例,面对野蛮人的侵略,为了使得道统永存,举国抱定与夷狄同归于尽之决心,也是完全应该去做的,如果真这么做了,那么以中国之大,人数之多,宋明都不会亡。但问题是,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始终把道义作为至高无上的追求,也就是说历朝历代多违背了孔孟的价值观。
比如历朝历代把皇帝作为至高无上者,那实际上就没了道义,因此最终当外敌来侵时,就只存在“保皇帝”与“不保皇帝”两种选择,早已没有了关于“维护道义”与否的选项,所以最终亡国灭种,也是必然。
可见,道义至上还是皇帝至上,这是个问题。维护道义,人人有责;但维护皇帝嘛,那就未必了。转至第53楼第 53 楼 坐在葡萄架下 2019/1/19 13:07:49 的原帖:你的道德标准站得太高了。
道德这个东西,不能绝对化,就在于,道德本身是代表的一种利益,而这种利益,不一定值得拿命去维护,甚至都不一定是代表当事人的利益。道德,绝对不是自然真理。
而且,你对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太想当然了。在冷兵器时代,打仗,几万精锐部队,可以杀光上亿人,没任何问题。
冷兵器时代,部队的接触面非常小,只要形成局部优势,就可一直压制下去。所谓以弱胜强,其实是局部的强胜弱,造成的。
打不过,就是打不过。老老实实认输,以后还有机会重来;死不投降,重来的机会,都没有。
军队,实际就是要让大家不怕死。所谓“杀之半,天下强军”,说的是训练的时候,杀掉一半自己人,不是指的杀敌人。
如果这样训练的军队,都打不过,光靠道德,更加打不过。
另,人类是一种进化中的生物,不能想着一个“舍生取义”的道德,就让大家永远不惜自己的性命;文明,同样是进化中,过去的文明,你焉知其不是过时的?
把“文明”这个词,拔高到生存繁衍之上,带来的只可能是虚伪和欺骗。
转至第55楼第 55 楼 叟虎2018 2019/1/19 15:59:18 的原帖:所以你这种进化论的观点中,是没有道德可言的。我曾经说过,道德,是唯心的产物。
这里的“唯心”,并不带有贬义,而且只有唯心的道德,才是真道德,因为它是以道德为目的的。唯物的道德嘛,那就是以道德为手段的道德。
以道德为目的之道德,则道德不会因为利益而改变,所以它是真道德。以道德为手段以利益为目的,则道德可以为了利益而改变,所以它是伪道德。
这里呢,对于“真”与“假”我有一个定义:真,就是不变的、永恒的;假,就是变化的、无常的。如果你反对这个定义,可以反驳。
以中国文化而言,道德来自哪?来自于“天”。董仲舒有言,“道之大源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西方基督教观点而言,道德出于上帝,那是上帝制定的规则,当然也是永恒的。
所以从唯心论的角度看,道德是不变的,是具有普世价值的。普世的意思,就是自古至今被普遍认可之意。
在这些文化中,道德可不是你说的“代表利益”的,正相反,道德就是宇宙本体在现实中的具体显现,何谓宇宙本体?就是指的使得宇宙万物存在的那个东西,可称之为“造物”。也就是说他们之所以会认为道德跟利益无关,就是来自于其“有因论”的宇宙观。
关于宇宙观,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因论的,一种是无因论的。前者就是被哲学上称之为唯心的观念,后者则是哲学上称之为唯物的观念。
有因论的宇宙观认为,宇宙的产生是有特定原因的,有因必有果,“果”就是目的,因此宇宙以及人生都是有意义的也是有目的的。那么宇宙与人类的存在,目的是什么?儒家认为,“天生斯民”,人是天生的;“天命之谓性”,人的有别于动物的特性来自于天;“率性之谓道”,人类发展自己的这种天赋的有别于动物的特性,就是“道”;那么对于人类而言,简而言之,其存在的意义,就是以身践道。他们认为,利益只是为了达成以身践道之目标的一个手段,因此如果有时获取利益将妨害道德,那么他们会放弃利益,遵守道德。
无因论的宇宙观认为,宇宙的产生是没有原因的,只是偶然,所以宇宙以及人生是既没有意义也没有目的,能想方设法活着就是目的,能想方设法牟取利益就是目的,为了利益可以弱肉强食不择手段。当然有时为了更好的谋取利益,大家会相互妥协达成一些规则,这就包括他们的“道德”。而一旦遵守道德将无法获取利益时,他们会抛弃道德,以无德的方式去获取利益。毕竟,利益才是其目标。
这就是两种不同的宇宙观所产生的不同的道德观。
对于有因论的宇宙观而言,文明,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活着,一定要跟动物有本质区别,否则就是错误的人生。人与动物的区别,也就是儒家所讲的“人禽之辨”,辨别的辨。那么人与动物有什么本质区别?
首先,追逐利益,这个首先就被排除了,因为动物也会追逐利益,显然,这不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在儒家的人禽之辨中,孟子讲,人有恻隐之心,有辞让之心,有羞恶之心,有是非之心。这四心,动物基本没有。所以人就该着力发展这些动物所不具备的特性。这样人类组成的群体才能称之为人类社会。
相反,如果没有这些,那就是动物世界常见的景象了。恻隐之心又称为“不忍人之心”,也就是不忍心看到他人(或者动物)受苦的那种心理,动物比如虎狼是没有这种心的,他们在捕食猎物乃至于同类相残时,都是很残忍的。孟子由此“不忍人之心”又推导出“不忍人之政”,就是不忍心看到百姓受苦的那种政治理念。
辞让之心也是人类特有的,动物中是不讲辞让的,而是残酷斗争的,两条狗可能会为了一根骨头而咬的头破血流;羞恶之心即惭愧心,人在做了缺德事时是会惭愧的,而动物则不会惭愧。是非之心嘛,就是对于一件事情的对与错、善与恶的判断,这种判断只有人类有,动物不会去判断什么是非善恶,对于它们而言,夺取到利益就算赢了。
你讲的那套,就是跟儒家完全相反的理念,按照那套去做,人类社会必成动物世界,这是毫无疑问的。转至第59楼第 59 楼 坐在葡萄架下 2019/1/19 17:44:04 的原帖:我取儒家的中庸。
道德是人定的,人必然有私心。而且,彻底没有私心的人,更可怕,因为可能会不站在人类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就像地球上,只要是站在其他任何动物的角度,最好的结局,必然是让人类灭亡。
人类世界,本来就是动物世界,只不过是更加高等的动物世界。就像权利斗争,在底层,就极端赤裸,无底线;而高层,就温情多了,高明多了。人类社会,就是一个高明的多的动物世界。这才是本质。
我并不是不提倡道德,而是不认可,将儒家的道德,都拿回来;那会是灾难。必须有取舍,有中庸。
就像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你知道把这条道德执行下去,会有什么结果吗?必然是,子女无主见,无自我,从而唯唯诺诺,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人,更不用说是人才。
当然,我不是说,孔子撒谎了,而是孔子没机会自己做这件事,所以不知道后果。孔子的父亲死的非常早(生孔子的时候年龄很大),孔子的母亲,我没见着记载,但是从他的言语中,可以猜到,肯定不长寿。所以,孔子,没机会把孝道彻底做下去。
另一方面来说,孔子有机会彻底做下去了,那他绝对不可能取得后来的成就。所以,事实上,孔子的父母死得早,反而让他有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人是一种动物,再高级,也是动物。脱离了这个,去谈人,最后,肯定会坠入到玄学中去。神秘是吸引人,但是,离现实,就会差了十万八千里。
你显然是猴子变人的信仰者了,我上面已经说,你这种思想,会导致人类社会成为动物世界,其实这么说太轻了,你这种思想必然导致人类社会沦为禽兽不如的恶魔世界。近年的地沟油、毒奶粉、假疫苗等以及幼稚园杀童、公交车放火的各种毫无底线的行径,都是由你这种思想所引发的。这一点,你显然也不会反对。恶果已经出来了,却仍然执迷不悟?
你取“儒家的中庸”?笑话,你根本上反儒,怎么还能取儒家的理念?
道德不是人定的,而是天定的,是天理。你说“彻底没有私心的人,更可怕,因为可能会不站在人类的立场上”?你这是什么混乱的逻辑?你以为人类跟万物是对立的关系吗?恩,这就是你这种持有“弱肉强食”理论的人必然拥有的立场。我告诉你,人类跟万物,并不是对立关系。
人是万物之一,人与万物本是一体。这就是中国文化的观点,你当然无法理解。说的简单点,自然界中的任何物种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都是不可或缺的,即便是苍蝇老鼠,也是自然界中必要的生物,人是不能消灭这些看似对人“有害”的物种的,否则人类也将毁灭。由于错误的“人定胜天”观点的影响,以前曾有过“除四害”的错误做法,试图把苍蝇老鼠乃至于麻雀都消灭,现在看,这是多么无知而可悲的事啊!!!
人类世界不能成为动物世界,否则,它必将禽兽不如而堕落为恶魔世界。
关键问题在于,人有恶意。动物世界中,即便是虎狼,也没有恶意,因为动物本就是无善无恶的。恶意,具体有很多表现,比如贪欲,就是人类独有的一种恶意。虎狼有贪欲吗?没有。虎狼无非是吃饱而已,它不会像人类那样贪得无厌。人类会受贪欲驱使而“储存”远超过自己消耗范围的“财产”,但动物不会。所以如果人类社会跟动物世界一样,那么由于这种贪欲的存在,人类社会必然堕落为禽兽不如的恶魔世界。
孟子讲,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那么这种率兽食人的结果,就来自人类的那种难以抑制的贪欲。
人类的另一个恶意,是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动物是不会做损人不利己之事的,但人却会。这就是出于一种恶意。由于这种恶意,人类会把屠刀挥向与自己毫无关联者,比如幼稚园杀童、公交车放火等恶行,都是动物不可能做的。
所以
人类世界绝不能等同于动物世界,否则它必将堕入禽兽不如的恶魔世界。谁告诉你“权利斗争,在底层,就极端赤裸,无底线;而高层,就温情多了,高明多了”?你这种毫无逻辑的想象是没有意义的。事实上,底层由于没有多少利益可争,多数情况下反倒是和平的状态。相反,高层由于利益重大,所以其斗争就成万倍的残酷与激烈。比如,李世民是高层吧?玄武门之变,杀兄屠弟,残酷不?而底层又有几人会作出这种事?唐末,朱温跟其子之间的那种权力斗争,残酷吧?底层百姓又有几人会那么搞?历朝历代的皇权斗争的惨烈程度,都远超普通百姓一万倍。这是历史事实。你最好多少懂点历史之后再来。
你说“我不是不提倡道德,而是不认可”,不认可,比不提倡更激烈,懂吗?不认可就是反对的态度。而不提倡呢,则未必反对。这种简单的概念,你能搞清楚吗?
你说按照孔子说的“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执行下去,“必然是,子女无主见,无自我,从而唯唯诺诺,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人,更不用说是人才”,你这么说有什么依据?孔子的意思是说,如果认为父母不对时,应该耐心的进行规劝,如果父母不听,那也不要紧,仍要对父母保持尊敬,同时不要违反道义(即人类自古至今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如此态度柔和的反复规劝,这叫“劳而无怨”。
说白了,就是既要遵守“从义不从父”的儒家原则,又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破坏与父母的亲情,这样做有错吗?难道你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就能“成为合格现代人”了?难道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就算“人才”了?看来,你定义的“现代人、人才”,跟人类自古至今普遍认可的价值观是相冲突的。
你说“孔子有机会彻底尽孝了,那他绝对不可能取得后来的成就”,你这么说又有什么依据啊?没有依据那就是毫无意义的妄想。中国历史上既能向父母尽孝又能取得很大成就的人并不少见,比如海瑞就是其中之一,
海瑞事母至孝,但同时成就了一代圣贤的丰功伟绩,千古流芳。可见你认为的“彻底尽孝就不能取得成就”的说法,是无知的。
人跟动物是不同的,如果依照动物界的标准来搞人类社会,则人类社会必然不如动物界,因为它将堕落为恶魔世界。所以即便从现实的角度看,你那套,也是有害无利的,且其毒害已经很严重了。如上所言,恶果已经出来了,却仍然执迷不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