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生前常和我说起盘尼西林的故事。盘尼西林就是青霉素,目前临床上已不再称呼盘尼西林了。青霉素最早来源于国外,其拉丁药名为penicilinum ,在处方中写作penicilini,直译成中文就是:盘尼西林。
为甚叫盘尼西林呢?因为这种霉菌在显微镜下看来像刷子,而penicillin的原意是“有细毛的”。盘尼西林是由青霉菌中提炼出的抗生素,它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灭作用。
那么青霉素是怎样发明的呢?
原来,在1928年的时候,英国的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实验室研究那种使人发烧的罪魁祸首——葡萄球菌。有一天,因为盖子没有盖好,他发现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飘浮了一层青霉菌。这是从楼上一位研究青霉菌的学者的窗口飘落下来的。弗莱明发现,青霉菌旁边的葡萄球菌全死光了。
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的吸引了弗莱明。于是他设法培养这种细菌进行试验。
经过多次的试验,弗莱明得出了一个结论:青霉菌可以在几小时内将葡萄球菌统统杀死。即使在青霉菌里加入100倍的水也有同样的杀菌能力!
青霉素最初产自黄青霉素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这种菌都能生产青霉素,而且产生出来的青霉素极不稳定,容易产生分解,以至于实验室一个月生产出来的青霉素仅够一个病人使用,后来不得不从使用过的病人尿液中再次提取回收。
在他们大量需要霉菌的时候,他们雇了一个女士每天从各地采购发霉的食物,当地居民亲切地称这个女士为“霉菌玛丽”,终于有一天,她带回来了一个长满绿毛的甜瓜,改变了整个青霉素的命运,这个发霉的甜瓜所含的霉菌非同寻常,其中一只变异霉菌单个生产青霉素高达250个单位,精过改良这个瓜最终产量每毫升5万单位,终于,青霉素迎来了量产,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后来的工作是弗莱明和化学家钱恩,物理学家弗罗里一起进行的。他们因此共同获得了194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我出生时正赶上国共交恶,母亲怀我时没吃没喝,生下我以后也没有奶水。我身体孱弱多病,遇有风寒就感冒发烧,1951年的那次尤为凶险。那次我住进了呼市市立医院,医生用尽了一切可行的办法,不但高烧不退,还转成了肺炎。母亲追着医生央求,医生说看来只能用盘尼西林了。
虽然1944年9月5日,中国昆明就试制成功了盘尼西林,但仅为试制,产量极低,根本无法满足需求,主要仍依靠进口。其时正值抗美援朝战争,美国对中国封锁、禁运。即使国家通过其它渠道进来一些,也大多调往朝鲜前线,在医院和市面上根本没有盘尼西林。
幸亏那时父亲在内蒙古卫生防疫站工作,他通过厅长特批才为我搞到一瓶盘尼西林。父亲坐视大夫给我把液体推进臀部,须臾,我便喘息甫定,脸色红润起来。
记得儿时我最怕打针,不和护士配合,反抗得很厉害,常常引起护士的惊叫与大声呵斥。然后是几只大人的手死死地按住我,我放声大哭,同时拼命挣扎。有时哭得声嘶力竭,针头几乎在里面断掉。父亲常常一只手按住我的背,一只手高高地扬起来:“你再不听话,看我打你!”我委屈极了,还在使劲地挣扎。他的巴掌“啪”地一声很响亮地落在我的屁股上,我吓呆了,怔怔地再哭不出来,眼泪半天才止不住掉下来。
听父亲说,抗战胜利后,美国的盘尼西林就进入了中国。当时有些人把这种药视为灵丹,可治百病,更有甚者说是“无病可以防病”。那时的盘尼西林不是粉剂,而是油质的,俗称油西林。在解放前后的动荡时期,油西林是非常金贵的东西,可以作为硬通货流通,还可以和黄金一样保值。油西林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十分昂贵,一根金条一瓶。许多富豪显贵家里都存有油西林,走私、倒卖油西林的行当也就应运而生了。
在各种抗日神剧里,盘尼西林都是一种珍贵的神药。电视剧《亮剑》中,就有上级派人送盘尼西林去抢救昏迷中李云龙的情节。
影片《盘尼西林·1944》,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敌我双方为了争夺两箱珍贵的盘尼西林而展开的一场殊死较量。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华封锁,少量走私进来的美国盘尼西林,只有少数高干才能使用。那时,内蒙古卫生厅有位朱厅长,是个老红军。他本来没病,听了无病可以防病的宣传,开了两瓶盘尼西林,非要医生给他注射。
由于药品紧张,朱厅长没有搞到油质的盘尼西林,而粉状的盘尼西林只能用蒸馏水稀释、肌肉注射。那时还不知道可以与其它药水混合注射,因此注射时很疼,每注射一次,都要疼出一身汗。尤其按说明,一瓶药,要分四次打,每隔三小时要注射一次。据说此药在体内只能停留三小时,就排出体外,这真是拿钱买罪受!按规定两瓶药要注射八次,只打了两次,朱厅长疼得受不住,只好向医生求饶。医生无法只好加大剂量,分五次给他打完了全部药水,提前完成了注射任务。
父亲生前对我多次讲起,1952年他参加中央人民政府医疗队,赴大兴安岭鄂伦春自治旗进行巡回医疗的故事。每说到此,他总要提到盘尼西林的奇效。那时一瓶走私进口的美国盘尼西林要十块现大洋,如果不是免费,一般人根本消费不起。
在大兴安岭期间,常常遇到高烧不退的病人,此时只要一针盘尼西林打进去,须臾病人就会清醒,甚至坐起来。病人的家属惊呼:真是神医呀!
父亲还多次讲到,他们在大兴安岭用德国606治疗梅毒的奇效。不过他又说,德国606需要血管注射,如果技术不好,直接扎不到血管中、液体流落到血管外,就要截肢,听得我心惊肉跳。
父亲说,1917年绥远一带发生鼠疫,蔓延晋冀两省,致使三万余人死亡。如果那时有盘尼西林的话,这些人都能救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战场上无数伤员因伤口感染化脓而死亡,当时的抗菌良药磺胺对高烧的伤员已无济于事。面对绝望的伤员,护士只能拿来纸和笔,让他们留下遗嘱。
誉满中华的道德楷模白求恩,1939年因败血症牺牲。若那时盘尼西林问世,他的部下绝不会束手无策。
1926年,著名诗人蒋光慈相恋6年,刚刚渡过蜜月的爱妻宋若喻肺病复发,蒋遂携爱妻专程赴庐山牯岭医院诊治。牯岭医院当时为外国人所办,所聘医生、医疗设备均堪称一流。尤其在治疗肺病方面,更享有盛誉。不幸的是,因宋若喻的肺病迁延时间太长,牯岭医院的外籍医生也回天乏力,3个月后她客死庐山,葬于庐山“土坝岭”公墓。
诗人为悼念爱妻而写的那80行《牯岭遗恨》,凄婉地让人落泪:
在云雾弥蒙的庐山高峰
有一座静寂的孤坟
那里永世地躺着我的她——
我的不幸早死的爱人
……
遥隔着千里的云山
我的心是常环绕在她的墓前
牯岭的高——高入云天
我的恨啊——终古绵绵
……
而今,牯岭医院的那栋美式别墅,仍然静静地矗立在庐山。也许,在哪个细雨霏霏的清明时节,会有几个人默诵着《牯岭遗恨》的诗句,徘徊在别墅前,想像着能从楼里轻轻盈盈地走出一个23岁的女子……
我也曾哀痛地想,如果盘尼西林早问世15年,她就能与死神擦肩而过。
早期盘尼西林产量很低。自1940年正式用于临床,到1943年时,全世界一共只生产了13千克的盘尼西林。直至1944年青霉素才得以商业化生产,并在英美两国医疗中公开使用。一九四五年诺曼地登陆前,美国共制造出两百三十万剂盘尼西林,供战场上使用。随后几年,盘尼西林的应用遍及全世界。它的发现,完全改变了人类与传染病之间生死搏斗的历史,挽救了数以千百万计的生命。
眼下,中国的华药集团,抗生素年产近万吨,成为目前我国最大的抗生素生产基地,其中青霉素产量位居世界之首。曾经,盘尼西林用金条换;现在,一支青霉素几毛钱,还不如一瓶矿泉水价高。抚今追昔,如何不让我们感叹呢!
盘尼西林,我魂牵梦萦的盘尼西林,我一想起父亲就想起了你。
后记: 樊庆笙 出生于1911年,故乡常熟,1940年留美,1944年冒着生命危险,突破日军层层封锁,飞越驼峰航线,将盘尼西林菌种带回中国,并于当年在中国试制成功。由此中国成为世界上能够研制盘尼西林的七个国家之一。
据说,早在唐朝时,长安城的裁缝会把长有绿毛的糨糊涂在被剪刀划破的手指上来帮助伤口愈合,就是因为绿毛产生的物质(青霉素素菌)有杀菌的作用,也就是人们最早使用青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