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全世界哲学家,哲学工作者和哲学爱好者的公开信续篇
在2016年11月29日我写了给全世界哲学家、哲学工作者和哲学爱好者的公开信,提出了36个哲学问题。现在我对36个哲学问题进行了修改,以36个哲学观点、再加上100个哲学结论一起发表。形成了现在的公开信续篇。
以上总共136个哲学观点是我研究形而上学得出的主要结论,是从我的书稿70多万字的《思辨存在论》书稿中提取出来的。以表述解决了传统形而上学问题之后呈现的思辨哲学的简要情况。由于这136个哲学观点高度抽象和高度集中,增加了阅读难度,挂一漏万不可避免。现在《思辨存在论》已经成书,寻求出版,出版后阅读该书,理解就容易多了。
白显云
2018年3月19日
一、36个哲学观点
哲学基础的知识原本不多,随着这次研形而上学的成功,公布36个哲学观点和100个哲学考察结论,我认为传统形而上学问题已经解决了!
1、哲学的定义
哲学是人们合理性思维之学。是研究思维与存在关系的一门学科。说明哲学本身不是科学,也不是社会科学。哲学是独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门学科。准确地说:哲学是一门思维的理论学科,是人面对现实存在的思维之学。因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里渗透着极其广泛的认识和价值,在这里成就了哲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价值
2、人的合理性思维所具备的条件
人的合理性思维一是需要主观符合客观,二是需要哲学理论自身具备理性。人们现在运用的哲学还未达到自身具备的理性程度,这一点几乎无人知晓。哲学自身要具备理性,必须要解决形而上学问题。所以人们面对形而上学的问题并不是“空穴来风”!
3、解决形而上学问题,必须要区分存在论和宇宙论
形而上学论证只能在存在论(本体论)上进行,从存在论上论证可以达到形而上学所指向的“终极本体”,从宇宙论上论证则出现追问的无穷后退,一定没有结果。
人生活于现象存在世界,人肉眼看到的世界是宇宙论世界。从宇宙论去追问世界总存在是不可能的,因为会出现追问无穷后退的情况;所以宇宙论追问不可行。过去人们把形而上学追问当作宇宙论追问,得出了形而上学追问不可能的结论。
形而上学追问要转换思路,要从哲学存在论上追问,这与人们平时看到的宇宙论世界相反,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路,从此开始才能追问世界总存在及其存在之理。
4、形而上学追问需要前提
哲学论证需要有前提,黑格尔认为哲学是无设定前提的探索真理的事业,是错误的。实际上哲学有设定前提,这个前提就是存在,如果没有存在,哲学将是一无所用。论证形而上学的前提是现象存在和现实生活世界开始,去寻求本质和本体存在;又叫纯存在,寻找真的存在和存在之理。
一是要从纯存在开始,二是要超出经验,形而上学存在的地方在超出经验的领域。形而上学至今无解?正是无法解决这两个问题造成的。
5、何为纯存在
人们平时思想用的概念经常是存在和逻辑混合的,我们除去逻辑成分,只留下存在成分,进行纯存在的抽象和具象研究,所谓具象,就是抽象的反向。
6、如何超出经验
超出经验需要三大进路:一是实体的进路,二是抽象概括的进路,三是时空规定存在的进路。三大进路“合兵一处”,共同解决超验理论的证明问题。超验理论的证明问题解决之后,人们就直接应用超验理论上的超验理性,把超验理性与经验理性结合起来,才达到了哲学自身具备的理性。也就形成了哲学自身的合理性。
7、西方的实体理论实际上是为解决形而上学作准备的
亚里士多德首倡实体,就是为了形而上学问题做准备工作的。他的实体既指的个别的东西,他给实体确定了形式与质料二因素,直到黑格尔以后,二因素一直没有变化。斯宾诺莎对实体有总体规定,却无个体规定。康德不讨论实体,黑格尔在实体加了主体,海德格尔反对实体。实际上实体理论是为解决形而上学作理论准备工作的,对于这一点:现代哲学对于实体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关系一概不知!西方的实体理论一直未能成熟,形而上学无法证明,最终被实证哲学反对形而上学搅荒了。
8、改造实体理论
我改造了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因素:形式和质料。将实体因素扩充为:内容、形式、质料和时空,从此实体可以代替世界整体。一旦从表面现象开始的抽象达到终极本体,表现出与实体“四因素”相一致的最大普遍性时:在终极本体与实体等同的条件下,终极本体是整体有效的。也就是说从实体理论上可以论证世界总体。实体的理论意义才充分表现出来了,从此也改变了以往的实体理论以空论空的局面,使实体理论进入了认识世界整体的应用!
在新的实体中,实体为了表现自身的完整性,完善了自身的存在以及与自身存在相关的各种关系,完善了实体与属性的联系和关系;这些关系的存在总体上具有必然性。实体的规定性里有个体规定性,也有总体规定性,实体既是“一”,也是多。现实世界中存在什么关系,这个实体里就有什么关系。实体的个体是个现实的个体,包括人在内。实体的这些关系一般要从外部来界定,从外部界定比内部界定更方便,因为个体实体是可以分为内在和外在不同关系中的存在形式;内部的东西,有些可以划分为外部的东西,如果能够将小实体划分为外在关系时,比在内在关系更容易处理,因为以外在关系来考察比内在关系来考察更有利。总之,存在及其存在的关系中有多少种样式,实体及其实体的关系中就有多少种样式,实体与存在同于“一”,实体与总体存在“相符合”,实体才可以代替总体存在!
9、抽象概括的进路
抽象概括的进路一是解决客观性连续问题,二是解决“超验统一体”问题。其中“超验统一体”的超验总概括与实体的超验总概括相重合,只是实体是纯理论研究,抽象概括是现象到本质的连接客观性的前行路段。
10、时空规定存在
时空与存在的关系中,时空必定要和物体一同出现。不论是客观时空还是主观时空,时空都要和客观物体或主观观念一同出现,没有时空的出现就不可能有客观或主观的“存在”出现;“存在”永远和时空关联在一起,时空作为存在要素贯穿于存在始终。从此时空成为规定存在必不可少的要素,在规定主观存在方面也必不可少。
用时空界定存在时,时空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共同属于存在,只要有“存在”,便有时空。时空随着存在的“在”而显现,随着 存在的“不在”而消失。例如实物的存在和主观观念的存在,“实”的存在和“虚”的存在,经验存在和超验存在,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等等,以及一切所有的存在联系起来。正是时空界定了所有的存在时:人才有了认识主观存在和一切虚拟存在的效能;要不然,这些存在是无法确定的。所以不光是认识客观存在,还要认识主观存在、包括虚拟存在在内的一切存在。
11、实体范畴和终极本体范畴等同
实体范畴是从实体理论中概括出来的概念范畴,终极本体范畴是世界本来存在的总范畴。人们要用实体范畴涵盖终极本体范畴,再用实体范畴的口袋装载终极本体范畴;这样一来,终极本体范畴就在实体范畴之内了,实体范畴人们设定的存在范畴,从此可以从理论上把握世界原本的存在范畴。在此这个实体范畴又等同于“终极本体”,二者都是存在的承载者,既是本质的承载者又是属性的承载者。共同表现了最大普遍性,这个最大普遍性以实体和终极本体共同具有的内容、形式、质料、时空“四要素”中表现出来的。
12、三大进路,总体直观
以实体的进路,抽象概括的进路,时空规定存在的进路,加上用“范畴存在”置换现实存在、完成“存在类型”的置换之后,“实体范畴”代替了“存在范畴”,在这里我们就超越形而上学前提,进入了超验领域。其中“实体范畴”根据对实体理论的改造而来,“存在范畴”就是哲学总存在。再以道在事先之理进行总体直观,将总体直观的内部认识内在化,包容在直观总体之内,进行实体化直观,实体化直观内涵在“最大普遍性”的内容、形式、质料和时空显示出来,以“最大普遍性”代替世界总体。“最大普遍性”代替世界总体之后又回归生活具体世界时,只须一一具象还原,就成为现实的生活世界。而且在“最大普遍性”上可以隐藏、潜在一切人们未能发现的具体存在;这就是超验潜在理论。不论是存在上还是逻辑上都优于蒯因的“本体论承诺”理论。在此一举整体解决认识世界总体问题,形而上学总体可以认识了。抽象概括的进路是为了设置客观性引入的。
13、形而上学刨根问底在于用纯存在追问到“终极本体”
我们以纯存在去追问形而上学,从人们看到的表面现象开始,深入到到本质本体,达到了“最大普遍性”的“终极本体”,哲学已经完成了世界总概括;形而上学刨根问底的追问就完成了。世界万事万物所有的存在都由“终极本体”承载,一切存在的根基在“终极本体”上确立,哲学的根基也在“终极本体”上。当然一切存在的范围大于哲学的范围。
14、构建存在论
从“终极本体”上构建存在论,经过本体、本质、个别和现象存在;存在论包括也就是统一所有的存在。既然存在论统一所有的存在,科学、哲学、神学都在存在论上存在。说明存在论的范围大于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属于哲学,说明存在论也大于哲学。存在论包括一切存在,包括理性的存在和非理性的存在,理性的存在是有客观性的,其中哲学属于理性,是有客观性的存在。
15、论证了整体形而上学,部分形而上学也取得了合理性
随着以纯存在去追问到“终极本体”,再从“终极本体”构建存在论,形而上学论证完成了。这里论证的是整体形而上学,整体形而上学对应总体哲学,总体哲学可以分为部分哲学应用到部分中去,例如道德形而上学就是部分形而上学。当论证了总体形而上学之后,也就等于论证了部分形而上学。存在论是个体和整体合一的存在。哲学的整体化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片面的学说,而是一个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学说。整体哲学包含从本原到现象、从自然到人类、从整体到部分,一切都在一个统一的系统之中。整体哲学的产生,部分哲学一定在其中,就是哲学这门学科完整化的体现!
16、哲学的整体化显现了哲学理性的完整化
当今所用的哲学还不具备理性,当超验领域的思辨哲学与现在正在应用的实证哲学结合起来之后,哲学整体化了,哲学的理性也完全了。大有作为的形而上之思也适用于整体哲学之思和部分哲学之思。形而上学之思是人独有的思维,只能是有深度思考能力的人才能理解的思维。
17、“存在论”的层级关系
“存在论”是现象存在直至本体存在的统一,包括现象和个体、一般本质、深层本质、物本体和人本体,终极本体,组成了个体存在连接终极本体的“层级共在”;在每一个“层级共在”都是哲学整体的一部分。“层级共在”内部的层级关系表现了立体的“共在”关系。
a、“存在论”上构建统一的哲学体系。“存在论”可以将海德格尔的“存在者”和胡塞尔的现象学纳入现象层次的存在,与其它本质存在和本体存在结合起来,建立起一个“一统天下”的整体哲学体系。
b、根据存在层级的连续性,内涵着理性普遍性与经验具体性的本质区别。对理性的普遍性存在来说,一般存在对个别存在有支撑意义,普遍存在对一般存在有支撑意义,最大普遍性存在对一切存在都有支撑意义。一般存在上开始产生理性,随着普遍性的增大理性的范围也增大,但理性的量则减少,到了客观性不存在的地方也就没有理性了。
c、经验是从现象开始的,从现象到具体再到本质,经验性质由大变小,到了超验领域,只有理性,而无经验。与经验相关的因素是感觉,感觉有视觉、听觉、触觉和意识的感受等。感觉和经验成正比,感觉增多经验也增多。感觉减少经验也减少。如果没有外在信息的感觉,也就没有内在经验。感觉与理性成反比,没有感觉但有理性。
d、现象具体之中,具有个别性,由经验主导;本质本体之中,具有了普遍性,由理性主导。现象个别性和最大普遍性是存在的两个极端,现象个别性上要注意经验及其特殊性,最大普遍性要注意纯粹理性。层级关系出现,个别性与普遍性之间只说明了层次不同而已。
18、存在论的纯存在上有客观性,客观性连接超验才有可知性
超出经验怎样可知?这个问题不解决,形而上学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存在论是哲学的主体内容,由纯存在来导出,纯存在有确定的客观性,客观性上存在着可知性,当超出经验时客观性上的可知性还存在,这是超验论证可知性的唯一途径。在此基础上才表现了存在的可定义性和可表现性,也才解决了超验可知性问题,获得了超验的思辨哲学,整体哲学趋向了理性!
19、深入认识客观存在和人存在,得到客观性和主观性
哲学本质上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人对人自身的认识,认识越是深刻,越能达到理性。对客观世界的深入认识中得到了客观性,对人自身的深入认识中得到了主观性。客观性上存在理性,主观性上存在理性和非理性。
20、一切存在共有三大类型
客观存在的客观性、主观存在的主观性是物和人的根本存在,把客观性和主观性经过组合,得到了一切存在共有三大类型:a、万物的客观性存在,人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共同存在,人的纯主观性存在。如果要抽象出客观存在的本质规定性,这就是客观性。客观性具有理性,如果排除了偶然性,推理就具有必然性。就是说:“客观存在类型”上产生着客观性。b、人的主观上有两种存在,人的主观上的客观存在和主观上的主观存在,主观上的客观存在与物的客观存在相同,科学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主观上的主观存在由于有了人的自由,产生了非理性,这里的非理性并不是不正确的意思,而是表现着社会人文的意思。人的主观存在具有非理性,推理仅有可能性。c、人的纯主观性存在没有客观性,具有不可认识性。
21、三大存在类型上确立着科学、哲学和神学
根据客观性和主观性单独形成及其组合形成三种样式,纯客观性存在样式,客观性和主观性融合的存在样式,纯粹主观性的存在样式。人们面对了不同的存在样式,就标志着有不同的学科。科学是严格遵循纯客观性的范围,哲学是在客观性和主观性融合之间运作的范围,神学是纯粹主观性之内思考的范围。以此为根据说明:科学、哲学和神学都在各自的位置上存在,不能错位,错位就解决不了问题。说明科学技术与社会人文是两类不同的学科。
科学、哲学和神学三者的基本存在方式都是独立自在的,互相之间都不能跨越或者代替。就是说:科学不能代替哲学,哲学也不能代替科学;同样,科学和哲学都不能代替神学;三者各自独立存在。根据存在的境域,科学永远在经验领域之内,有精确的可知性。哲学可以模跨经验领域和超验领域,有不太精确的可知性。神学存在于主观超验领域,没有可知性。从存在的境域和可知性程度来看:同样是无法跨越和替代的。这就说明:科学和哲学都解释不了神学。正如中世界哲学要解释神学,当然解释不了!
22、“物本体”和“人本体”
万物存在的最终本体是“物本体”,人的最终本体是“人本体”;是各自存在上的最终本体。人的终极价值和终极关怀在人本体上产生,“物本体”、“人本体”合成终极本体。
“物本体”的特点是客观性,客观性是从客观存在的本质上连续的,理论论证时表现理性。一个存在有无客观性,表现着人的可认识性;就是说:有客观性可以认识,无客观性不可认识;客观性是人们认识的界限。
“人本体”的特点是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客观性上产生理性,主观性上产生非理性。人们通常在趋向于理性的事物上遵循客观性,在趋向于生活的事物上采取主体性活动选择,这时产生的主观性有非理性。这里的非理性是不能严格论证的意思,没有不对的意思。人与万物不同的地方就是人有主体性和非理性!
从“物本体”上发生的学说形成了科学,从“人本体”上发生的学说形成了人文;说明科学和人文从根源上来说就是不同的。因此,人们不能以自然科学的方法对待人类社会,科学主义不可一统天下!
23、“存在类型”和“逻辑类型”
在上述第5条何为纯存在中区分了概念中的存在部分和逻辑部分,按此分类的话:整个哲学由“存在类型”和“逻辑类型”两部分构成。“存在类型”是什么东西存在,以什么样式存在,以何种“存在之理”配套存在。“逻辑类型”是适用于存在推理的逻辑程序。二者不是同一类型,却属于同一门学科。例如概念就是“存在类型”和“逻辑类型”的组合。“存在类型”在存在意义上规定的,“逻辑类型”在逻辑性推理意义上规定的,两种类型组成同一门哲学。
不论是哲学还是科学,人们首先确定的是“存在类型”,其次确定的是“逻辑类型”;原则上把“存在类型”和“逻辑类型”区分开来。其次又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其中“存在类型”为第一性,“逻辑类型”为第二性。首先确定存在,在存在所需要的位置上再去选择逻辑,让逻辑适应存在,再把存在和逻辑组合到一起,就可以进行判断推理。
形而上学研究要以“存在类型”为主,否则是不会成功的。不仅如此,还要超越经验达到超验,才能解决形而上学对人们造成的长期困扰!同时以“存在类型”为主更加深化了唯物论的深刻意义!
24、与万物的客观性相对应,人有自身的主观性
“存在类型”主要是指客观存在,但是人也有“存在类型”,当然是人的主观概念式的存在,叫做主观存在。因为主观概念存在是与客观存在相对应的存在,意识中的存在;没有人的意识,也就没有人的认识。我在万物的客观存在上推导出了其客观存在的内核——客观性,与此相对应,我在人的主观存在上也推导出了其主观存在的内核——主观性。
人类社会就是在人自身的主观性特色中构建起来的。人自身的存在不同于客观存在,人自身存在的主观性只是表示了一种经过意识的必然性。说明主观性是人与万物的客观性不同的一个普遍性质:理性和非理性共在!
25、确定人的主观性是为人的形而上学研究确立基点
哲学研究要确立可靠的基点。物的形而上学和人的形而上学不一样,需要分别确立基点。物的客观性有推理必然性,人在主观性上有普遍性,人本体则表现着主观性,主观性上虽然表现非理性;但比主体性上的非理性要少得多。相对于形而上模态判断来说,趋向于可能性。所以:物本体是万物客观性的最终本体,人本体是人的主观性最终本体。物本体到客观性就为止了; 人有精神,人根据自己是否有自由,要在主观性还要前进一步,进入主体性;因为在主观性上无法设置自由。
物的形而上学一样建立在必然性基础上,人的形而上学建立在可能性基础上,以利于整体形而上学的论证与考察。
26、哲学作为整体存在不可分割
通过形而上学探索到发现了“终极本体”,再从“终极本体”构建存在论,哲学的整体凸现了;这个整体存在就像一稞大树,它的每个部分都是不可分割的。所谓实证哲学反对形而上学并不成立!存在论成就了整体的存在、也成就了整体哲学;哲学有了边界和界限,具有了总体系的总存在模式。
27、道是“逻辑在先”的
道是“逻辑在先”的,说明了道运行规律的确定性会带来其后一系列工作运作的确定性。例如庄稼从播种到收获是有规律的,“道在事先”在这个规律性上来讲的。当人们进入种庄稼的“道”中,就要按“道”而行;其中干每一项活都得适合其时,适合其用,才能得到预想的收获。进入“道”中的工作是道运行之前已经决定了的,“道”只是表现了规律性。所以种庄稼的时候已经预知到怎样的条件下得到怎样的收获,预知到什么时候干什么活;这一切都是“道在事先”的条件下给予的。道虽然是“逻辑在先”的,人们在道中认识还是经验认识!
此贴已经被作者于 2018/3/19 11:41:27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