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儒家的出身、形成、发展及祸害
四明陈彤 于 2018/3/24 10:57:51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文化散论
儒家的出身、形成、发展及祸害
姚丰辉《儒者是野蛮嗜血人殉丧葬延续的推手》一文指出:
“(西周时期)儒者是专门从事人殉祭祀活动的具体程序的操作人员或主管,故此人殉祭祀定制是儒者的职业内容。儒们必须懂得人殉祭祀的整套操作细节和规定才有资格从事这种祭祀活动。
“知道儒教《周礼》中特别设计的在贵族死后的一套繁琐严密的殉葬祭祀制度吗?其中,人殉丧葬方式作为周朝的丧葬制度,绝对由儒者一手操作实行。也就是说《礼制》的实践主要内容之一是丧葬祭祀活动。而人殉丧葬祭祀活动是当时最盛行的一种丧葬方式。这表明借以人殉制度进行合法谋杀是儒者们的一项职业,就如同刑场专职的侩子手,只不过刑场上的侩子手杀的是已经宣判的死犯,而儒这杀的却是无辜者!
“梳理历史记录,人殉制度的确是西周开始的。就是说把人殉合法化的是西周周公旦通过制度设计好的,以前的殷商也有类似西周这种人殉方面陪葬,那主要是用战俘或到其他蛮夷部族抓野人杀死陪葬,这叫牺牲,并且还没有定制,而周朝不同,杀掉是家人,奴隶等这样的无辜者。”
从专做人殉丧葬祭祀活动的儒者,发展到封建统治阶级道德说教儒家,关键人物是孔子。出身于丧葬祭祀队伍的孔子,眼见着东周变革风行,礼崩乐坏,特别是原来繁复的丧葬礼仪被简化,陶俑代替了活人殉葬,他为了维护其出身阶层的利益,办杏坛鼓吹复辟西周农奴制,复辟周礼。
《表记43》:子曰:“唯天子受命于天,士受命于君。”
孔子: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
孔子:君子三畏,畏天命,畏大人(权势者),畏圣人之言。
孔子:唯上智下愚不移。
孔子: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之,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中庸》十八章: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坊记4》:子云:“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坊者也。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
子曰:“君子笃于亲, 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小人贫斯约,富斯骄;约斯盗,骄斯乱。”
孔子: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鼓吹读书做官)
不需多大智慧,看得出孔子的东西是货真价实的倒退复辟学,为达到做官目标的马屁学。黑格尔说:“孔子只有一些道德说教(讨好统治者的道德说教),思辨的哲学一点都没有。”一个民族缺思辨的哲学,思想观念就停滞不前,社会就停滞不前了。有网友把孔子的东西比作用了两千多年还不肯丢弃的裹脚布,本人很欣赏他的聪明才智。这块裹脚布慢慢地最终裹在了汉民族身上,使之在世界历史进程中落后挨打,受尽欺辱。
不可说孔子在丧葬队伍里杀过人,但他见杀人的场面一定不少。因此,他任司寇第七天就杀掉曾经的竞争者少正卯,又在齐鲁国君夹谷峰会上血腥地腰斩一批演员,那必定毫不手软的。
毛泽东站在历史唯物论高度评论中国历史说:
“历代有作为、有成就的政治家都是法家,他们都主张法治,厚今薄古,而儒家则满口仁义道德,主张厚古薄今,开历史倒车。”
1953年,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说:孔夫子“三月而诛少正卯”,很有些恶霸作风,法西斯气味。
1964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北戴河的哲学谈话中说:孔子讲“仁者爱人”。爱什么人?所有的人?没有那回事。爱剥削者?也不完全,只是剥削者的一部分。
一部中国史,对待孔子历来分两大派:凡是主张变革前进的,站在人民大众这边,都反对孔子;凡是主张守旧维护尊卑等级秩序,蔑视人民大众的,都搞尊孔那一套把戏。也有许多帝王对儒家只是笼络一下,好像北方农民笼络驴子一样。
毛泽东对待孔子与人民大众感情相同,难能可贵。
这里要特别强调指出:孔子掌控鲁国司寇大权协理政事三年,借机杀害改革派少正卯,不只是公报私仇那么简单的事;特别是他借口周礼,发动两次内战,沉重打击了从鲁国实行“初税亩”改革后发展壮大起来的季氏工商业地主豪绅集团,沉重地打击了齐鲁卫地区改革派,扭转了春秋初期改革的方向。
稍知历史者知道,殷商和西周,统治者是鼓励工商业发展的。《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统治者对农工商都很重视嘛。我们知道,管仲改革,士农工商并举,齐国成为最繁华的工商业中心。假如当时历史能沿着管仲改革士农工商并举方向继续走下去,我想公元前中国就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
可惜啊,管仲士农工商并举的改革,已经取得很大成就的改革,当时只限于齐国一地,没有取得统治阶层的共识,却受从人殉丧葬队伍里出身的顽固派孔子重重打压,窒息了。
孔子杀少正卯列举五大罪状,都是很含混的言辞。我们读这五大罪状,只是感觉到少正卯很善宣传辩论,很有煽动性,很会吸引青年学生。可以肯定少正卯的思想是与孔子严重对立的。少正卯的改革思想,政治上应该是打破裙带关系和周礼的尊卑等级论,凭官员和士的功绩升迁,经济上应该是放大管仲改革,大兴农工商业这类内容。这应是少正卯被杀真因。
孔子当政三年杀害少正卯,沉重打击季氏工商地主豪绅集团,引发天下士大夫和改革派的恐慌。这应该是孔子被鲁君唾弃后列国跑官到处碰壁受困的真实原因。
齐鲁卫国这片沿海地区的改革派遭受孔子血腥打击后立脚不住了。出身于鲁国的墨子把活动地区转移到宋国一带去了,而稍后的卫国改革派商鞅干脆跑到秦国去鼓动改革图强。
秦国处内陆关中盆地,工商业基础薄弱。商鞅虽然成功了,但他的改革内容与管仲的改革有根本区别。管仲改革强调士农工商并举,商鞅只强调耕战,轻视甚至于压制工商发展。后来所谓法家集大成者韩非(他是干脆丢了道德掩饰的孔子传人,与别的改革派不同,强调用法律束缚百姓,阻止社会发展),受孔子蔑视工商小民的影响,更是把工商列为五蠹之一。此后轻视工商成了国策。要知道,工商业才是国家发展活力所在,更是开拓国人思维,引发科学探索的基因,工商业被打击压制,中国就只有匍匐爬行了。
不管是农奴制统治者还是地主制统治者,他们与今天先进人们的思想是根本不同的。他们处在权势高层,最看重臣下和百姓忠孝之道,如此才能江山永固,国家再贫穷,还能缺少他们的吃喝穿?所以齐景公听到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深以为是。中国史上像晏婴那样考虑问题能“先细民”的极个别。这就是封建帝王从不打击孔子,即使不用孔子吹捧的周礼分封制,也愿意给孔子送个高帽子戴的原因。
孔子开创的儒家,只在秦始皇时受了点打击,应该衰落过一段时期吧。但到了汉武帝时,董仲舒窃取阴阳家学说,编制出天人感应说,讨得了汉武帝欢心。有哪个帝王对吹捧他代表上天来统治人间的学说不喜欢呢?从此儒学成为封建统治文治一部分。
西晋司马炎用全套儒学意图巩固司马家族永久统治:一是任用官吏采用九品中正制,把尊卑制固定下来;二是大兴分封制大封子侄亲骨肉,以为这样众多地方王会拱卫司马政权千秋万世;三是立皇储用儒家嫡长制。结果呢,晋惠帝太笨了,地方王野心膨胀,八王之乱爆发。统一后的西晋只有十几年就破蛋了,带给中国三百年战乱!
隋唐帝王家应是接受了西晋的教训,儒家被冷落:不再搞分封制了,也废了九品中正制,改用科举取士,给中下层打开做官发财希望之路。唐朝虽然有安史之乱打击,但总算延续了近三百年。
注意到没有?儒家再次衰了。
儒家再次复兴,一是得益于北宋赵王家,赵王家的政权是用黄袍加身篡位来的,特怕大权在握武将文臣篡权,所以看重孔子奴才马屁学说。北宋打压武将,大兴裙带官风,这方面网友已有很多揭露。此文从略。
从儒学方面说,周敦颐从道家哪里窃取太极图说,用来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配合赵王家也确实骗了知识界很多读书人。儒学似乎又复活了,但这个所谓复活,引导读书人更加脱离社会现实了,窒息了社会活力。
到了南宋朱熹,为了讨好赵王家,更别出心裁,鼓吹“去人欲,存天理”。“天理”存在哪里?当然是秉承上天意志的赵皇家言行中,臣下百姓要丢弃自己的私念,绝对服从于忠诚于赵王家。应该承认,从北宋开始,到南宋,到明清,不见了文武大臣篡夺帝位的事了。用儒学进行奴化教育真有用啊!可是朱熹自己呢,纳了两个年轻尼姑为小妾,人欲大发呢。从孔子到朱熹,搞两面派儒生占多,以欺骗混世谋官。
到了朱元璋,特具政治睿智,他用孔学来训练每个读书人,规定科举必从四书中命题。从此读书人从幼小开始就接受奴化教育,完成了知识界的彻底雌化。对半爿天妇女,朱元璋则用必须裹小脚来约束,对乡绅妻子则用旌节牌坊来约束。于是终于完成了束缚汉民族“伟大”的事业。读者要认识明清读书人,可以看《儒林外史》和利玛窦等欧洲人对中国读书人的记述和评论。
本人读了《儒林外史》和利玛窦等记述评论中国的文章,强烈地感受到,中国无望了,只有等待强敌来征服了。
2018-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