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对当前经济政策指导方针的批评意见
民生12345 于 2018/6/26 14:39:57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经济风云
蔡定创:对当前经济政策指导方针的批评意见(一)
(共四集)
凡经济战线的人都会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记忆犹新。2007年底“两防”政策出台,2008年开始紧缩货币政策,存款准备金率从2007年的9%,猛涨至2008年中的17%,一时间造成股市从6120左右跌至1640点左右,跌了73%,如果没有四万亿救市政策出台,经济早就崩溃,股市不复存在了。其时企业资金链断裂,几百万家企业倒闭,3000多万农民工失业回乡。其时刚好美国次贷危机暴发,中国人没有很好地总结该次金融危机其实是由自己严厉的紧缩货币人为造成的,而是通过舆论导向将这场金融危机成功地归于国际金融危机这个替罪羊。
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出现了如此大的失误却不能正确地总结经验教训,根本原因地于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西方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对该次人为的金融危机而引起的大规模经济危机不仅不能正确地总结教训,相反,依据西方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反而对当时紧急出台四万亿救市政策进行鞭苔、横加指责,这就为中国继续发生类似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准备了条件。
当前,中国经济就开始出现了类似2008年的情况。说类似,就是内外环境条件不一样了。当时有国际金融危机,现在有中美贸易战,形式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就是外部市场可能紧缩。中美贸易战还没有开始执行加税,即使是特朗普开始加税,其实并不影响贸易量,这在我前几天所发的《中美贸易战还是以退让为上》已作了分析。内部环境,虽然不是严厉的紧缩货币,但是,有三个重要之点其实与紧缩货币有过而不及。
第一点,去杠杆、降杠杆。用“杠杆”这个概念来说宏观经济上的问题,是我一直反对的,因为“杠杆”是个不明确的含混的概念,反映了使用这个概念的人不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而科学的宏观经济学中的每一个概念都必须是排他的,没有歧义的。但“杠杆”这个词是有很多歧义的。“去杠杆”到底什么意思?目前我这里只好猜测地作“降低企业债务”解。
国企、上市公司等违规负债有没有,当然有,例如,企业不计成本与风险在海外收购与投资,就是违规的,甚至有重大的贪腐嫌疑,该管的早就应该管。但是,如果不具体地界定使用准确的概念,而是不加区分一概地用降杠杆降低企业债务,这就是一种比降准更厉的紧缩货币。因为,超过了一定的比例就不给贷款,而我们有些企业是承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果不加区分那些是重大的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其能创造的社会价值远大于其收回的投资。不加区分而一概而论的使用去杠杆、降杠杆,这对企业与地方来说,其实是一种严厉的紧缩货币。
第二点,机械地照搬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严控M2也就是信贷货币的增长率。不懂得股市的涨跌对基础货币量是有重大影响的。《信用价值论》(蔡定创、蔡秉哲著)早就告诉大家,当代的货币公式早就不再是西方经济学中的那种错误的货币公式了,对基础货币量产生重大影响的是股市。当股市下跌时会减少基础货币量对实体经济的供给的。当股市下跌时,表明实体经济中的货币供给一定会产生不足,就需要通过降准来保持实体经济对货币的供求平衡。今年来,股市一直处于下跌过程中,从3400多点下跌到2800多点,股市下跌所引起的对实体经济基础货币的减少作用已经十分严重了,但是,大家没有看到央行对货币的流量作任何的调节,不能说,现在中央货币委员会的人是真懂当代真正的货币,只能是说还停留在照搬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的阶段上。
第三,由于货币发行方式上存在重大的错误,现在所进行的去地方债行为,会导致货币紧缩与产能剩危机发生。我国当前基础货币量约30万亿元人民币,通过美元等外汇储备发行了约20万亿元人民币,另外约10万亿人民币是依靠央行的货币调节(贷款)窗口发行的。依据《信用价值论》(蔡定创、蔡秉哲著)货币发行理论,由央行货币调节(贷款)窗口发行人民币会造成相应货币的商品过剩危机。但为什么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又没有感受到这个危机呢?因为虽然货币调节(贷款)窗口发行基础货币会产生相应的商品过剩,但由于我国正常情况下有地方20万亿的存量地方债无法偿还,这20万亿元地方债中的10万亿,其实替代了央行的本应通过货币信用价值发行发行的基础货币。也就是说央行错误的用贷款窗口发行的10万亿基础货币,本来应该出问题而实际没有出问题,是因为地方债有20多万亿一直都不能还,这部份其实已被动地转化为国债货币,其中的一部分替代的基础货币发行。所以,我国一直错误的货币发行方式人们不能感受到这种错误,依据美元所发行的货币发行错误,也大多数被发行的国债中的存量转变为国债货币所掩癅。
在这里,地方债存量部分一直不能偿还,其实已经转化为国债货币的性质,替代了基础货币的发行。这个理论原理包括两方面的理论,一是货币的信用价值发发原理,二是国债货币发行与量的调节的理论原理,这一块理论西方经济学货币理论中没有,只有《信用价值论》中的第五章“国家信用与货币发行”、第二十一章“国债货币”才详细论述了这些理论原理。不读《信用价值论》都不可能懂得这些远比西方经济学货币理论复杂得多的理论原理。
或许有人问20万亿地方债中还有10亿没有替代,现在需要追索偿还这10万亿没有被替代的地方债,要求其偿还总没有错吧?
笔者的回答是不一定!从当前经济已显现危机的前奏就明显可以看出来,严追地方债行为有问题!
由于我国的理论界,始终不懂得《信用价值论》中的 “国债货币”理论原理,而货币当局以只是简单地照搬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用增量指标的方式来控制货币M2的量的增长,却不真正懂得美国的货币发行原理的内在秘密,其中对货币发行通过国债公开市场操作来对美元的货币发行与国债货币发行量的调节原理,所以至今还处于瞎子摸象的阶段。前面的十万亿地方债被替代于基础货币的发行,货币当局当然根本就没有一个人知道。而我国在进入到全面的产能过剩阶段后,社会上实际上也早己产生了对国债货币的需求,我国也需要依据需求来发行国债货币,对于这一点,主管者中就更没有人懂。我国至今并没有主动发行过国债货币,所发行的国债是属于投资性质的国债,这种国债仍属于信贷产品,只有存量部份会自动地转化为国债货币的性质,这些都是自动地在货币主管当局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更不懂得中国社会还有对国债货币的需求这码子事。甚至,连国债货币是什么都不知道认为还是信贷性质的国债都有可能。误打误撞地有几十万亿的地方债还不了,因此我国天天都有一些经济学家们对地方债如何如何的多,如何如何的不偿还就将如何如何的会出经济危机等等。从这些现象就可看出来,最少主流经济学界不懂是铁板上钉钉的。而从今年以来经济主管当局严查地方债,限期偿还等等的政策实施,也证明这些人不懂得,其实这些还不了的地方债,可能早己在人们不知情的情况下替代了社会对国债货币的需求。而国债货币是不用偿还的,如果要对国债货币进行偿还,就立即会造成货币紧缩,人为地造成过剩的危机与由股市下跌所引发的金融危机。
社会有对国债货币的需求,而掌管经济的人又不懂。刚好有地方债还不了,这些地方债在人们不知情的情况下转化为国债货币性质自然也更不可能懂。但是,对国债货币是不用偿还的,些在西方经济学中都没有,因此就不可能懂得。要使货币政策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不掌握《信用价值论》理论还真是不可能。
有人可能会问,美国人也不懂《信用价值论》,怎么美国人就会发行国债货币并进行量的调节呢?密码就在于美国的货币发行一开始就采用的是国债替代发行,这种发行方式有极大的货币发行弹性,再加上美国央行对国债的公开市场操作,这自运地完成了一系列的对货币发行量,国债货币发行量的复杂的市场调节(详见《信用价值论》538-541页)。所以,美国人虽然不懂这些理论,却用经验做到了。
现在回到正题。由于我国的理论界与货币当局都不懂货币价值发行理论与国债货币理论,对地方债可能自动地转化为国债货币当然就不可能懂得。这次中央大张旗鼓的要地方债偿还,甚至威胁地方政府破产也要偿还这些欠债。由于这些存量地方债可能都已转化为国债货币,而国债货币是社会所需要的。要求偿还地方债,本质上就可能是要求偿还国债货币。对社会所需要的国债货币如果要追索偿还,就必然会造成社会流通货币的紧缺。等同于严厉的紧缩货币。
紧缩货币行为会从两个方面造成严重的后果。一方面是,本来已经替代的国债货币发行,现在变成央行调节(贷款)窗口发行货币,前面已经说到过,央行用贷款窗口发行货币会造成人为的商品过剩到产能过剩,并且会由此形成自激从而引起经济过剩危机发行。
另一方面紧缩货币立即会首先传导到股市,引起股市下跌。股市下跌也会引起正向的自激,这种自激如果不救市,不阻止,就会加速自激的发生,像2008年一样,股市严重下跌,央行还在唱弗里得曼的货币歌。现在同样,央行对周二的千家股票跌停,仍没有看到如果不采用有较的措施,必然会引起严重的金融危机,导致全面的经济危机。
这些教训难道还少了?还需要继续重复这些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