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传媒书院 传媒智库,始创2006年,知名媒体人陈安庆领衔。

仇官仇富仇名人,网络戾气从何而来?
来源:南方传媒书院
作者:张迪 陈安庆

导读:
1.仇官仇富仇名人现象的具体表现:
2.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3.面对这种现象,有哪些措施?
仇官仇富仇名人现象
曾经网上有个这样一个事件,在河南省济源市宣化街西关小学门口,一女司机撞到学生后,对其辱骂并殴打孩子母亲,激起众怒,附近市民将其驾驶的广州本田汽车砸毁、掀翻。女司机毕某撞人后扬言“钱多后台硬”一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后来,“济源女司机撞女童打人称后台硬”事件开始在微博上出现,有在现场的网友发出了现场图片和视频。随后此事件开始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网民们对事件中不道歉反而动手打女童的女司机表达了强烈的不满。

网民观点摘编:
网友“淡忘、那伤”:毕娇,女,1987年3月15日生,未婚,无业,家住济源市北海办事处药园居委会,所驾驶牌照为豫R-9566,并套用他人牌照,原车牌照为豫U-E0909,这个女的有个姐姐叫毕娟,是济源市副市长何雄的儿媳 。
网友“刀片李良海”:如果她是无业青年再看她家庭成员工作条件我估计买不起广本小车,所以我怀疑此女在保护她的后台,事情弄大了后台不敢出面了,我相信群众的眼睛。
网友“1540284021”:下岗女工还开广本,老子公务员才开普桑。
网友“零度以下”:这些话恐怕是“后台”要她说的,如果现场没人录下她说的话,我看她是打死不会承认了。如果她当时不是那么嚣张,我想和她无怨无仇的围观者不会愤怒到把车都掀翻了......
当然也有其他网友如此评论:
网友“愤怒的公牛”:仇富整整害了一代没有良知的中国人,可悲啊。。。。有什么理由和权利扎别人的车,一个个人多势众的时候大义凛然,都装英雄,遇到厉害点的孬了。
网友“无处安放的青春”:我当时就身在现场,我觉得此事必须给她澄清下,她当时确实有下车道歉,本来都打算和解的,但后来有很多围观者,你一句他一句的,那家父母就不肯啦,好像没说过硬的话,所以我希望大家遣责下就算了,没必要苦苦相逼!
也曾有网上专家进行点评:女司机的无知、跋扈和违法事实是明摆着的,几度触碰社会公义的言论,确实也不断戳中围观者的敏感社会神经。但这不是大家一起动手,进行砸烧的理由。面对为恶不端,放弃自我主持正义的私力途径,通过公力救济的方式达成正义目的,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共识。“自断自裁”破坏正义秩序是违法的。
这个道理现在并不新鲜,那些动手的围观者、网络上的喝彩者并非不懂。疑问在于,人们为什么明白道理却不讲道理,知道正义程序和法律并仍然热衷自断自裁,甚至知识分子之间的论争也不免要撸起袖子来“约架”。
逢官逢富必反,简直已经到了盲目的程度,实际生活中这种现象到底有多严重,以及怎么发展到如此地步?
中国社会经过经济改革开放,贫富悬殊日益扩大、两极分化非常严重,越来越多人被抛向弱势这样一个阶层。
受传统革命思想影响,越穷越革命,打土豪,分田地,消灭富人而不是"消灭"穷人,认为,穷人无条件剥夺他们是天职,至今思想不变。
群众仇官仇富与腐败有关。 伴随着腐败现象愈演愈烈,房价高企、就业困难、教育医疗成了人生陷阱,越来越多的问题被归结到官方治理那里,社会各阶层多多少少对某些官员有些不满的心态。
中国社会权力过于集中,事事都有官方插手,导致这些权利通过正常途径,没有办法得到实现,或者需要在潜规则下付出额外的代价才能实现。作为满腔怨气的普通人来说,人们会将这种不满,甚至仇视,投射到具体的个人。
几乎每次网络事件出现,我们都会看到往往是数以万、十万、百万,甚至可千万计数的网民会对肇事者和相关部门开展一种几乎全民式批判,充斥他妈的、杂种、狗日的、脑残、SB、无耻、走狗等五花八门的语言暴力和形形色色的诽谤、辱骂等人格侮辱与人身攻击,有的还对肇事者进行“人肉搜索”,有的对当事人及其家人,甚至亲戚朋友,进行电话、邮件、短信等各种形式的骚扰,有的甚至当面赤裸裸地威胁或者动粗。
从社会财富分配与流动角度来看,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财富高度集中,不少精英移民转移海外。
底层百姓利益经常容易受损,利益表达与诉求渠道经常难以通达。比如,黑心老板拖欠农民工工资,一些公司不给工人缴纳社会保险,房地产开发商暴力拆迁,地方政府强势征地,农民上访被截,市民举报遭报复,等等,不一而足。
网络民粹主义是一种极端的思潮或运动,它不相信代言人和代议制,具有反制度、反精英、反权威等特点。有必要从人性、民族与文化劣根性等视角,来对网络民粹民主义进行思考。
的确,为什么社会越发达,群众的心理却越来越如此仇富又仇恨呢,是我们的社会病了吗?
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究其原因,首先是客观存在的仇富心理极易被煽动。先秦·孟轲《孟子·滕文公上》有言:“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这句话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中形成了“为富不仁”的心理学暗示,社会公众普遍认为为富者一般不仁,加之舆论对一些为富者不仁行为的渲染,便形成了社会的仇富心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贫富差距是的确存在的,但是这种差距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推动力,它不仅是客观的,而且是必须的、合理的。
但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均贫富”观念与现实中贫富差距形成的对比在弱势群体中形成的不公平感,却无形中加剧了这种仇富心理。这种心理日渐积累,就会产生发泄的需求,而这种急需发泄而又被压抑的需求,往往会一触即发,最易被鼓动和利用。
其次,强烈的从众效应引发群体性冲动与失控。虽然是无组织性的公众行为,但带来的危害确是不言而喻。一是容易产生社会破坏性。从众效应引发群体性冲动与失控,常常对当地的法制秩序、治安秩序、交通秩序产生冲击和破坏,扰乱社会正常的工作、生产、生活秩序。二是破坏性可能不断升级。
可能由围观人员对当事者的不满,引发对社会,对官方的不满;可能由围观人员对当事者的惩罚,升级为肆无忌惮的打砸抢。三是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敌对势力惟恐天下不乱,想借机挑起事端,破坏社会的安定团结。公众要避免落入别有用心的人设下的圈套。从众效应引发群体性冲动与失控,作为个体来讲,也许会因此触犯法律甚至触犯到刑律,需承担自己的冲动和行为失控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恶果。
另外,富人名人和官员们自身的贪污腐败和虚荣炫耀。 “钱多后台硬”之说暴露出的是毕娇们扭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我爸是李刚”、“我爸是村长”、“钱多后台硬”等诸多雷人雷语也早已在网民们的心中积累了太多的负面情绪。从而对相关公权力机关的公信力提出了强烈的挑战。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些官员,尸位素餐,贪腐成风,以权压法,以权压人,老百姓能不恨吗?
有些富人,不知道因何而富,富起来后以自我炫耀为荣,以尽社会责任为耻,这样的富人能招人待见吗?有的名人,丝毫不顾自己的公众形象,不考虑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嫖娼的嫖娼,吸毒的吸毒,这样的名人能博得民众的好感吗?
如果说这个社会上存在着“仇官仇富仇名人”的现象,那么也是因为这些人不知道自重自爱,不遵守社会公序良俗,带头违反规则甚至践踏法律,这样的人,不管你的身份是什么,你的所作所为都会遭致整个社会的差评。只不过官员、富人和名人更容易被聚光灯聚焦而已。

面对这种现象,有哪些措施:
首先,作为普通公众:提高公众素养,保持理性和克制,辩明是非,不围观、不起哄、不参与事端,才是正确而明智的选择。
其次,作为官员和富人、名人,还是要洁身自爱,遵守公共秩序和道德,起到带头作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另外,相关监督部门和立法部门,要加强监督和监管,严格执法,严厉打击社会上的贪污腐败和违反道德的现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互联网是喷子杠精黑子的集中营吗?
现在社会戾气盛行,传统文化的优雅几乎荡然无存。参差百态,乃幸福本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有多好。人群的撕裂由来已久,特别常见的一种就是仇富。潜在的暴力,一旦信念找到了通往世俗权力的门径,它的暴虐本性就会显露出来。唯有宽容才能缝戾气横行,命贱如蚁合社会撕裂,才能减少戾气,互相尊重。
“底层沦陷”,是孙立平教授前些年提出来的,他认为底层社会匮乏的资源,狭仄的生存空间,会从根本上扭曲一个人的价值观与是非观。底层人在匮乏的资源和局促的生活空间中,尊严得不到有效的维护时,沦陷甚至堕落的过程也就悄悄开始了,因为没有了尊严,也就意味着堕落没有了代价。
庞勒在《乌合之众》一书中提到,“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出乎预料的障碍会被狂暴地摧毁。”从心理学上可以将这种行为称之为“盲动”,这也可以将其解释 为外部虚拟的“人造”环境给个体催生一种“真实”的感受,从而发生一系列非主观行为。
网络就是街头,聚合着无数人,但这些人还没有形成一个群体,一旦某个事件激起大家的兴致,他们就从旁观者变成了行动者。他们搭建自己的街垒、法庭、断头台,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传染作用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他们变得不理性,野蛮。
这是一个充满戾气的社会,虽然没有硝烟,但是网络暴力足以致命!
真好奇平时那些网络喷子、黑子,你们会做个人吗?逮着谁都骂过去这样的人,真想看看真面目……
每个人都有自由言论的权利,但是权利的背后还有另一句话:你要对自己说的每一句话负责。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网络暴力,是人在没有监督的时候,肆意挥洒自己的恶意。这恶意聚沙成塔,足以摧毁人的信仰。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舆论杀人时,亦没有一个参与者是清白无愧的。
有时候随意敲下的一句话,或是出于一时泄愤脱口而出的话,就成为伤人的武器,成为压倒对方的最后一根稻草。
网络暴力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只要民意觉得你该死,你就必须得死。一些心理扭曲的人,在“法不责众”的法理漏洞和虚拟网络的掩盖性下,随着潮流肆无忌惮地攻击他人。
如今,这样丑陋的嘴脸,这样难看的吃相,在网络喷子们的推波助澜下,“脱粉威胁”这种变相的网络暴力,仿佛成了一场狂欢。
网络是一个大家快乐冲浪的地方,不是每天黑子乱七八糟造谣的地方,各种带节奏各种黑,生而为人真的善良一点,都是有血有肉的人,谁也不是铜墙铁壁,搞不懂现在的网络怎么戾气重成这样,想快乐冲浪,随时看见一些让人心情不爽的东西,网络黑子真的够了。
关于网络上无端的戾气和暴力,在时代面前,没有一个人可以袖手旁观。
主流认知无比正确的东西,到了黑子嘴里就变味了。
一个个没有自己的思考,让网络充满了戾气。跟风带节奏拉踩别人。
人间戾气,一言不合,就套用各种网络名词、甚至恨不得翻你几十页家谱去问候。谩骂攻击很容易,动动手指,几分钟甚至几秒钟,2%的电量,既可以言辞激烈的站一个队伍,表现出见地和立场,发泄发泄白天的不顺遂。
杠精真的太多了,且永远别想着他们有什么道德底线,他们真的没有,不仅恶臭,还非要标榜自己有多么与众不同,全世界都没他理儿正。
选择沉默做好自己,不是网暴者变本加厉的理由。愿每个人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我们到底什么时候可以心平气和地说话,什么时候才是有改变的那一天。
希望能回归到理性的讨论一件事 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互相攻击打压对方。没有一个人可以袖手旁观,无端戾气带来的摧毁是席卷式的。
网络让很多原本简单的喜欢变得疯狂病态,单纯的讨厌变得戾气横生,氛围也越来越暴躁,好像只剩下是非黑白对错,逼得你站队表态。
长期用暴力、戾气、谩骂污染网络环境,需要得到治理!
因为无端,所以总会卷到你。
戾气就是暴戾之气的意思。即一种残忍、凡事要做得狠、偏向走极端的一种心理或风气。可以看做杀心重,或杀气的近义词,但更指向广泛一些,不一定是物质上的偏爱杀戮残害,比如动不动破口大骂,或对一些小的坏事偏向于非常严厉处罚。同时其指向对象也不一定是一些真正的罪行严重,也可能指心地非常黑暗的人。
和气生财,戾气必然致贫。浑身戾气的人,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连最基本的契约信任,都无法建立。浑身负能量,而且极度缺乏情绪控制能力。极度缺乏情绪控制能力,暴怒之后,会毫无征兆地拿别人当出气筒。
情绪没有边界,这种人,不配有朋友。
浑身充满戾气的人,必然贫穷,因为他最终会堵死和任何人交互的社交渠道。
唯有戾气,才是真正的穷根,翻不了身。
许多人就像垃圾人。他们到处跑来跑去,身上充满了负面垃圾:充满了沮丧、愤怒、忌妒、算计、仇恨,充满了傲慢与偏见、贪心不满足、抱怨、比较,充满了见不得人好、愚昧、无知、烦恼、报复、和充满了失望。
当“戾气”成为一种工具,随着心中的垃圾堆积又堆积,他们终需找个地方倾倒。
最好境界——不要和垃圾人一般见识!
你戾气这么重,生活真的开心么?
近9成中国网民没上过大学本科,超7成月收入不足5千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较2018年底增长259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1.2%,较2018年底提升1.6个百分点。
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较2018年底增长2984万,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8年底的98.6%提升至99.1%。
截至2019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25亿。占网民整体的26.3%,较2018年底增长305万;城镇网民规模为6.30亿,占网民整体的73.7%,较2018年底增长2293万
近9成网民没有上过大学 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男女比例为52.4:47.6,与2018年底基本持平。
数据显示,近9成中国网民没有上过大学。其中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群体占比分别为38.1%、23.8%;受过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群体占比分别为10.5%、9.7%。
超7成网友月收入不足5000 个人收入结构上,超过7成网友月收入不足5000。其中无收入及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网民群体占比为19.9%,月收入在2001-5000元的网民群体合计占比超过三分之一,为33.4%;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网民群体占比为27.1%。
此外,截至2019年6月,我国非网民规模为5.41亿,其中城镇地区非网民占比为37.2%,农村地区非网民占比为62.8%,非网民仍以农村地区人群为主。使用技能缺乏和文化程度限制是非网民不上网的主要原因。
网络群氓与媒介素质之困:一场乌合之众的狂欢 中国网民媒介素质低吗?
媒介素质和网络行为的产生,与思想意识层面的认识有关,其实也与学历教育有直接关系。
中国网民达8.29亿,本科及以上才占9.9%!怪不得喷子杠精那么多。这些人把造谣当乐趣,缺少理性。
出口成脏,无缘由的恶语相向。低智少识,对问题看法毫无深度,也没有见识和必要知识储备,大多数都是社会底层,月收入在2001-5000元的群体为绝大多数。
有能力的都忙着赚钱了,现在天天上网的都是些什么人,基本上是社会底层 。社会戾气都越来越重,大部分网民,凭借低级感知去观察事物,缺乏最基本的媒介素质。
没见识不说,动辄张嘴骂人,诅咒人,可以说既没有见识,有没有同情心,看见混得好的人就诅咒人家,如果混得好的人倒霉了就更幸灾乐祸,添油加醋!
网民年龄低、学历低、收入低,被称为“三低”人群。尽管认知与学历并不完全等同,但学历高一点对认知有很大助力。
网民认知水平低、个人收入不稳定,其社会经济地位相对低下,导致其会有人生挫败感,网络成为其不良情绪的发泄出口。
我们的教育环境,根本没有培养多少独立思考的人,人云亦云读多少书,也是死读书。
素质高,有涵养的人能找见事做,不会没事每天上网,也清楚深刻的懂得拿事实和依据说话,不会瞎喷,对于事情有自己的看法,了解事件具有两面甚至多面性!就算是意见不同,也只是就事论事,不会进行人身攻击!
在网络上乌合之众是无数个无名氏,他们不用承担任何社会责任,个人责任感消失,肆无忌惮。
集体无意识,他们的才智被削弱了,差异化被同质化所削弱。
而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无意识占了上风之后,真正掌握真理的人被淹没掉。
《乌合之众》这本书说,并不是一些人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场合就能够构成心理学上的“群体”。
群体的构成,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每个人的个性消失,二是他们的感情和思想都在关注同一件事。所以说,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因为目标各不相同,无法形成同一种心理特征,构不成一个群体;而另外三五人目标相同,因偶然契机聚在一起,他们立刻表现为同一种心理特征,就构成了一个群体。
如《乌合之众》所述,在群体心理中,原本突出的才智被削弱了,导致群体中每一个人的理性也被削弱了,“异质化”被“同质化”吞没,最终是无意识品质决定了群体的智慧;群体只有普通的智慧,甚至只有低层次的智力。
网络简单分为三种,一种是狂热派,忠心耿耿支持偶像和所在群体。另一种是讨伐派,喜欢吐槽和抨击,杠精和喷子。第三种是酱油派,到处转,留下几句立场不明不痒不痛的话语。
在群体中,各种观念、感情、情绪和信仰,都和病菌一样,拥有无比强大的传染力。
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传染作用,而向一个偏执极端的方向发展,他们变得不理性,野蛮。于是,愚蠢与非理性是更容易通过网络释放出来。
穆勒200多年前写作时面对的是“权威危机”,皇权没了贵族歇了,群众或暴民将接管社会,这世界上谁说话有权威?
虚拟的网络与实在的现实共处一个时代,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必然的。网络乌合之众,继承了非网络乌合之众缺乏反思意识的人云亦云的所有特征。
中国的互联网,本质是一个大的局域网,信息的不对称,造成认知偏差的单一化。
群氓不具备反思能力,反思的速度可没愤青的唾沫星子飞得快。
群体的极端化,表现出他们的情感情绪,不论是好是坏,都是一种夸张的,放大的歇斯底里的。
网络本身具备高度的开放性,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可以突破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这使得网络语言暴力,容易变为一种实际影响巨大的暴力行为。
自媒体时代,虚假性表达、情绪性表达、低俗表达、暴力表达迭出。秉持不同意见的网民群体,很容易在争辩的进程中互相攻击,使得很多评论区和留言里显得“乌烟瘴气”。
身处底层,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了不公平待遇,就把不满情绪宣泄到网上,肆意扩大在网络中肆意谩骂诋毁、肆意狂欢,从而享受由此带来的快感。
对社会不公感、被剥夺感、阶层隔离感等的苦闷和绝望以及对贪腐现象的憎恶等,在现实生活中无处倾诉,在网络上寻求慰藉,遇到网络上相同信息的传播,便集聚和转发。这种不良情绪在网络中很容易“扎堆”,成为公共事件形成的潜在因素。
利用自媒体平台及语言文字,对他人进行的攻击,网络诽谤、网络中伤、网络人肉搜索。在对网络上未经证实的事件,发表对当事人具有人身攻击的言论,如谩骂、侮辱。
公开网络上未经证实的事件中,对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如公布其姓名、电话、工作单位等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进行人肉搜索和传谣,实释网络暴力。
互联网文化浸染之下的网民,缺乏对人文性问题的叩问。个体满足于粗浅、短暂的思考,而缺乏对道德、人性、人生终极问题的深度思考,因为学历低,受教育程度低,鄙陋和愚昧偏激和撕裂就成为常态。
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同时折射和放大了现实空间的道德失范,相关立法的空白,导致网络监管缺位。
愤青用他们愤怒的吼声和偏执的话语,吸引着大众的眼球,当社交网络把数字人类,带一个个彼此隔绝的线上群体中,我们的分辨能力与理解力也在日渐衰退。
我们清楚地看到,真相与谎言在互联网中交织,事实与观点混为一谈,情绪宣泄,掩盖了真相寻索。
我们受困于互联网中,无力突围。彼此的撕裂与对峙,充斥着浮躁与恐慌气息。
真相与谎言在互联网中交织,情绪宣泄掩盖了事实分析,但我们仍然困于互联网中,无力突围。愤青,逐渐成为网络社会乃至现实生活,愤世嫉俗群体的代名词。
哪怕最为理性的中国愤青,基本的精神气质也不脱拉仇恨。
集导演、演员、狂欢者于一身,在舆论狂欢中,逃离主流文化的规制与压制,离经叛道,自我赋权,消费公共事件与议题。
语不惊人死不休,最低水平的愤青,已变成粪青,只能以满嘴喷粪的方式,来标榜爱与恨。
在舆情对抗论战中,在互联网互动匿名的假面舞会狂欢中,喧嚣与骚动。在制造着一个个10万+网络热点中,自娱娱人、集体狂欢。
在那个虚拟的二次元世界,不少人从现实中的失意者,变成无所不能的赢家与意见领袖,在歇斯底里的尖叫声中,释放过剩的青春荷尔蒙。
鲁迅的笔下,看客是麻木的,但今天喷子却是亢奋的,貌似幸灾乐祸确实是人类的本能。喷子的安全感来自于虚拟的互联网,好像一切事情都不用太当真的。
如果给喷子画个像,你可能会发现他们基本上是男性人格,异性恋,收入中下等,缺乏同情心,愤世嫉俗。喷子和农村街头的骂街妇女,其实并无二致,他们的目的是打破无聊,独孤求败,寂寞啊,寂寞,长夜漫漫,无心睡眠!
他们是网络社会的无政府主义者,像发情期的小公鸡一样好斗。如果某一时段没有喷点,喷子会唱一首《 无敌是多么寂寞》:
无敌是多么,多么寂寞,无敌是多么,多么空虚。独自在冷风中,冷风不断吹过.
喷子的寂寞谁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