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邱家花园 别有一色 更有一色 一旁张园 清末民初,威海路560号有一座私人花园,号称:“海上第一名园”:“张园”(560号是“张园”的南大门)。
张园名列清末民初上海滩私家花园中三大名园(另两园为: 愚园、徐园)之冠,同时也是老上海最早的游乐场和近代上海时尚生活潮流的发源地。在晚清时期的上海,如果你想要了解什么服饰最流行,就到张园游客群里去寻找答案。
“张园”原是由英商“和记洋行”经理格农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之南、同孚路( 今石门一路)之西所筑的占地20余亩的花园别墅。1882年被富商张叔和购得,成为张氏别墅。之后,张氏又在园西购得40余亩土地,拓展改造为南至威海卫路(今威海路590弄)北达斜桥路(今吴江路),东西介于同孚路(今石门一路)和慕尔鸣路(今茂名北路)之间的一座具有西洋园林风格的私家园林。取晋代高士张翰不恋官位、思念家乡莼鲈美味、辞官退隐山林的典故,命名为:“张氏味莼园”,简称:“张园”。
张园于1885年正式对外开放,是当时上海滩规模最大、也是唯一向市民免费开放的私家园林,成为清末民初最大的公共活动场所。它既像公园,又似游乐场,园内草坪广阔,绿树成荫。园外柴扉,题为“烟波小筑”。园内有抛球场、弹子房、动物园等,并设有“海天胜处”剧场,由时谓“髦儿戏”的女子京剧班演出,极负盛名。有时还演出滩簧、昆剧、马戏、魔术等吸引游客的节目。
1892年,张叔和又在园中建造一幢洋房,以英文ArcadiaHall命名(意为“世外桃源”),中文名取其谐音称为:“安凯第”。西南隅有一幢高楼,名为:“碧云深处”,环境极其幽雅。东北隅是一座西式旅馆,馆南有一个曲曲弯弯的池沼,上面架设一座虹桥,桥西植有垂柳,池沼中有一座小岛屿。安凯第的底楼大厅可同时容纳上千人开会宴请客人,并设置舞厅。西餐厅则供应西菜、茶点。当时,外地游客来上海,张园之茶是一定要喝的。
游客除了在园内拍照、赏花、看戏、宴客、购物外,还可以看电影、马戏、焰火、玩过山车、坐热气球等新鲜项目。万国赛珍斗宝大会、禁鸦片大会、裙钗大会、剪辫大会等活动都曾在张园举办过。这里也成为上海滩文人雅士、各界名流的聚集约谈之地。
只是,非常可惜的是:这样一座繁华私家花园,于上世纪20年代初消沉了。

(上图:清末明初时的“张园”。图片来自网络)

(现在的张园。照片来自网络)
威海路不长,洋房不少。因交通便利,成为有钱人的首选之地和财富象征。
比如:威海路2号,是著名中医陈存仁之家,现在成了国医研究所旧址。
威海路20号,是跑马厅的马厩和负责运作的管理机构。
威海路108-114号,是实业家荣宗敬三子荣鸿庆(银行家)之家,现为黄浦区威海路幼儿园。
威海路289弄,曾被“上海电视台”相中选用,在此设立了高高的电视发射台。
威海路651号、665弄,是太阳公寓。公寓内院有500平方米的庭园,种植花草树木,还有喷水池,环境极为幽静。
威海路727弄,为威海别墅,建于1938年,混合三层,共31幢。大房东为马立斯家族。抗战中,马立斯家族将别墅赠予国民政府,作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笫二驻沪办事处兼伤兵疗伤康复医院。
威海路910弄的林邨,住着一个名叫“姚篷子”的人,他在“文革”前是上师院中文系的代课教师,文学家、翻译家、诗人。他的父亲是清末举人,儿子就是“四人帮”之一姚文元。
这里,我特别要说一说的是威海路727号(原为威海卫路737号)的威海别墅。它其实是利用原洋房的花园空地而兴建起来的一组别墅大楼。这幢英式带大面积绿树草坪的洋房占地九亩三分,设有网球场,男女仆人十多个。洋房主人为浙江上虞人,名叫罗象禹,又名:罗强万。他是于1930年左右从一个欲回英国的商人手中购得。购置时,连同室内全套豪华英式家具一起买下。
罗象禹生于农历1893年8月27日(与孔子同日生,死于1954年),是个金融大鳄。他与兄罗企云、弟罗伟东三人在北京东路外滩大楼开设证券交易所、钱庄、“信亨金号”(黄金交易),有执上海滩证券之牛耳之势,人称金融界“罗氏三兄弟”(常熟路100弄10号上海歌剧院就是罗伟东旧居)。妻子吴丽珍(1893-1961)为他生了四个儿子、四个女儿。
邱倍山后来与这位金融大鳄罗象禹建有两层远亲关系。这第一层关系是:邱倍山的儿子邱长吾,他(邱长吾)的三女儿邱珩嫁给一个名叫马积焘的男人;而这个男人的姐姐马琼英、马琼英的儿子姚咏陶(字:润生)娶了罗象禹的三女儿罗琦龄为妻。这第二层关系是:邱长吾的六女儿邱志峻的儿子凌育源(小名:福生,即:邱长吾的外孙),他娶了马琼英的外孙女刘君为妻。马琼英因为弟弟的关系与邱倍山沾上亲,而罗象禹与马琼英又是亲家关系,这种关系够复杂是吧?!

(罗象禹与妻子吴丽珍照片,照片拍摄于1930年。笔者提供照片)

(这是大楼的平面设计图,看上去非常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