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跟我说过要把清华大学的校史也整理出来,但究竟整理出来了没有,情况不详,估计即使整理出来了,可能清华大学的讲堂上一时也轮不到他讲。王老师精心撰写的清华赋最终也没有入选,或者也有这样的因素。据菜九所知,清华百年赋也是王老师全力以赴没有实现预定目标的作品。网络查了一下,目前王老师的清华百年赋是定格在53稿。我印象中好像不止这么多,经邮件查看,确实是53稿。从2010.12.25第1稿到2011.3.8 截止,七十天时间写了53稿,其间还有春节,为了清华百年赋,王老师真的是很拼啊。看来他很想将此作打造成与东大校歌一样的精品,让清华园永远铭记。我是从48稿接触到王老师这个创作的,当时他设想用1908个字将清华大学的光荣叙述出来,菜九贡献了抗日军兴四个字,被采纳。之所以将篇幅设定在1908,大概是清华学堂动议创立的时间。经网络查询,最终字数为1854,与当初的设想有异,应该是写作中断的缘故。最终王老师电话告诉菜九在众多参选者中定下来用中宣部李东东的同名作,嘱菜九将这个53稿发到网上。菜九于 2011/7/21 17:31:16在凯迪社区发布此作(清华大学百年赋53 稿 【原创文学】-凯迪社区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7632871&boardid=5&replyID=29571702&page=1&1=1#29571702),这个时间应该距王老师电话时间很近,而距53稿四个多月。难道王老师在3月8日就知道最终结果而停止了写作吗?不能排除这个可能性。很难想象七十天进行了53稿的王老师,会在后面的整整四个月没有任何更新升级。在破案方面有一套的菜九,在六年前的事发当时居然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也真是愧对王老师啊。王老师给我们留下这样一个谜,或者永无破解之日。看来事业走上快车道的王老师,也有不顺遂的时候,这本来就是人生的常态。尽管愿望落空,王老师仍然会以满腔的热忱、饱满的激情、旺盛的斗志、对所从事之事的热爱与专注,这些与生俱来的招牌与标配,燃烧着自己,从事其所热爱的事业,直到病魔突然横亘在前进的道路上。
而今王老师走了,其未尽之事业可能就要成为永久的缺憾了,一念及此,菜九就格外感到人生之无奈无助。
与王老师相识相交三十年,交道不算少,了解不算多。因为了解一个人是件很不容易的事,评价一个人也是这样。无论菜九对王老师如何推崇,也评价不了王老师的事业达到了何种高深程度。因为专业储备不同,发展志趣不同,关注度不同,要评价王老师的贡献与水平,是菜九无法胜任的事。但王老师对菜九的影响则从未因这些不同而有任何衰减。因为王老师的感染力非常强大,要用熊熊燃烧、滚滚向前这样的词汇来形容。王老师五十多岁时告诉菜九,他从来没有夜里一点以前睡觉的,几十年如一日,这样的体力与干劲让我非常佩服,这也表明王老师的成果多于常人,是因为他牺牲了大量休息换来的。尽管我不怎么懂王老师从事的研究与教学,但深深地为他对学术对事业的情怀感染,也非常认同他今天的自己力争超越昨天的自己、让成果越来越精醇的严苛,有志效仿他一息尚存、奋斗不止的工作状态。所以菜九提炼出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负,临深履薄的戒惧”的王步高精神,并将其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时时检点鞭策自己。我不知道王步高精神到底能给中国多少支撑,但我确切地知道,王步高精神将永远是我前行的动力。我甚至预见到,菜九极可能像王老师那样熊熊燃烧,直到骤然熄灭。
2017/11/14
网络百科:王步高(1947年-2017年),江苏扬中人。196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德文专业。中国著名古典诗词研究学者、《大学语文》系列教材主编,师从唐圭璋教授。一生为国文推广教育贡献颇多。其主编的《大学语文》系列教材,为全国“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之一,获2002年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著有《梅溪词校注》、《司空图评传》等学术著作及高校教材四十多种。其主持的“唐宋诗词鉴赏”和“大学语文”课程是国家级精品课程。江苏省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2017年11月1日,王步高先生在南京因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