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老人 于 2018/1/4 18:50:03 发布在 凯迪社区 猫眼看人

晋襄公六年,相国赵衰病逝,儿子赵盾出任晋国执政。两年后,晋襄公病逝,太子夷皋当立,但夷皋年幼无知,赵盾认为国家多难,宜立长君,所以想拥立襄公的弟弟雍为晋国国君。但此时的雍,被晋国派往秦国,质于秦国,赵盾“使使迎之”。
太子夷皋的母亲王后穆嬴听说此事后,“日夜啼泣”,最后,亲自跑到赵盾府上,跪在赵盾面前,责问:“先君何罪?释其嫡而(另)求君?”
春秋诸候传国,有一个重要原则:立嫡。赵盾为国家计,想让雍继位,但晋国人都知道穆嬴的儿子夷皋是第一继承人!所以,赵盾也觉理亏,并且晋后穆嬴宗族强大,许多人站出来反对赵盾迎雍继位。晋后穆嬴一哭二闹之后,“赵盾患之,恐其宗或大夫袭诛之”,遂立夷皋为君,是为晋灵公。
赵盾妥协了,但他最初想迎立雍的行为,为自已埋下祸根。夷皋虽然为君,晋国大权还在执政赵盾手里,国家大事小事都是赵盾说了算。晋灵公对赵盾恨得要命!
灵公继位十四年后,年龄长了,但智慧却没长,更加荒淫无度,如:喜欢躲在高台上,以弹子弹人取乐;一次吃熊掌,因为没有烧熟,直接下令把厨师杀了。身为大臣的赵盾向灵公进谏,灵公不但不听,而且十分讨厌,先下令让赵盾与猛兽肉博,赵盾命大,杀死了野兽。灵公就派人喑杀赵盾。刺客居然认出赵盾是自己昔日的救命恩人,让赵盾逃脱。晋灵公所作所为,无疑说明,赵盾最初的考量是正确的,但他没能把自已的正确坚持到最后,导致他在晋国呆不下去了,万般无奈,赵盾选择逃亡他国!
在赵盾还没有逃出国境时,晋国发生了政变,赵盾一个弟弟赵穿,弑死了晋灵公,立襄公的弟弟黑殿为君,是为晋成公。
赵盾得到消息后,返回国都,晋成公继续请赵盾出任国相。晋室太史令董孤,知道赵穿政变的前因后果,但他却在王室记事日志里写:“赵盾弑其君!”
赵盾闻讯大怒,把董孤找过来责问:“全晋人民都知道,灵公荒淫无行,几次三翻,是他要杀我,不是我要弑他;全晋人民也都知道,不是我弑灵公,当时我正在逃亡的路上,不在国都,没有作案的时间,不可能弑死灵公,你为什么颠倒黑白,说是我赵盾弑了灵公?!”
春秋时期没有报纸电台,各王国的太史令,一定程度扮演了报纸电台功能,诸候王们对于太史令手中的笔还是害怕的,但国君胡作非为,臣民有没有防为或反抗权利?
赵盾选择的是逃亡,以他在晋国的威望与实力,完全“惹得起”灵公,但他希望像“绅士”一样离开,就是怕担弑君恶名,赵穿发动政变,没有证据表明赵盾是同谋,太史令董孤却把弑君的烂帐赖到赵盾头上!是可忍,熟不可忍?赵盾对董孤说:“你是不是以为你的笔比我的刀子还快?!”
董孤铮铮铁骨,豪不畏惧,他说:“子为正卿,逃不出国境,反不讨贼,灵公虽不是你亲手所弑,却因你而死,我只是据实以闻!”
董孤一席话,说得赵盾哑口无言。于人情是赵穿救了自己,于国法,他是国卿,国君都让人弑了,“讨贼”是他的责职!但这种特殊情况下,他怎么可能“讨伐”赵穿?
最后,赵盾背了“弑君”之名,对董孤无可奈何!
董孤秉笔直书了这件事,传到孔子耳里,他叹息说:“董孤者,古之良吏也!”
董孤作为,与儒家“君君臣臣”理论不谋而合。孔子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司马光也说:“君臣之位,犹如天地,不可易也”。国君,在儒家夫子们心中,就是天。国人都认为:“天作孽,犹自可;人作孽,不可活”。
“赵盾弑君”,有三个儒学逻辑: 一、董孤尊君,可垂示千古。二、儒家学子,要像尊天一样尊君。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晋灵公只是三五次想杀赵盾,即便晋灵公想三十次、五十次要杀死赵盾,赵盾不可反抗,只能让他杀。有人替你弑了昏君,你还得替君报仇。
多好的臣子啊,难怪孔子能被历代帝王,配食冷猪肉二千多年!
但,天就是君吗?君就是天吗?
当然不是!用明代思想家黄宗羲观点:“为天下大害,君而已。”
儒家理论把所有帝王都哄得相信,朕是“天下之主,天下人都是客”,“以朕一人之私可以屠毒天下,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朕一人之产业。”这样帝王皇帝统治中国几千年,中国人超常忍受了几千年!最后来变成中国历史最重的病症,最毒的毒症,最难治疗的绝症。按现代政治学观点,不管是皇帝还是国王,不管你是主席还是总统,不管你是穿了龙袍皇帝,还是不穿龙袍的皇帝。坐到最高领导人位置上,只是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你的能力,但不能说明你就是神,更不能说明你就是天!如果做得好,能“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你可以是君。 如果荒淫,无能,无耻,则“君”的身份不是铜铸铁打, 可以凌驾于律法之上,人民有说不的权利!因为“皇帝”不是天,“皇帝”犯法,也是要与民同罪的!
这对理念于传统儒家夫子来说,大逆不道!自孔子始,中国儒家信徒们,就对自已的思想进行了自我阉割,阉除了他们对不良君主、不良王朝、不良国家说“不”的那根神经,也阉除了对昏庸帝王、腐败王朝革命的进取与血性!所以中国历史上,一个王朝制度再不合理,一个皇帝再昏庸无能。儒家信徒不会是第一个说“不”的人。而敢于说不者,却是一些贩夫走卒,如陈胜、吴广;一些街头混混如刘邦;一些和尚道士,如明朱。有人说知识越多越反动,这话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儒家夫子们来说,错了,对于他们是知识越多,越不会反动! 几千年的儒家理论,没能回答皇帝犯法与谁同罪的问题,所以“皇帝”到了后来,没有变成“天”,而最后来变成了黄宗羲所说的“天下之大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