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非常爱我,从小就努力培养我,竭尽全力,但是他无法超越自身的文化格局。汉语思维给他造成的伤害,他也不知不觉的“传授”给了我,而我差不多等到三十年后才意识到这种伤害的存在。而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到死的那一天也意识不到!
7岁那年,父亲带我去一个城市旅游,在那里我第一次看到了 “面包车”。当一辆面包车从我身边开过的时候,父亲马上欣喜的“抓住”机会对我说:“你知道这个车叫什么吗?就叫面包车!”我问道:“为什么叫面包车呢?这个车是用来送面包的吗?”父亲回答:“不是车里有面包,而是这个车的样子象面包啊!你看看,它是不是象一个面包?”,我仔细看了看,心里觉得并不是很像,但是也记住了这个名字。我回到家后就告诉小朋友们,我看到了“面包车”,大家都很羡慕。父亲也很得意,认为自己帮助孩子学到了一个新的概念,而且使用了“栩栩如生”“形象生动”的科学教育方法!
用类似的方法,我记住了越来越多的词汇,同时脑子也越来越糊涂!但这种“糊涂”我本人并不知道,直到多年之后我开始学习逻辑学的思维方法和写作方法,总是不自觉的犯逻辑错误,才知道这种“糊涂”的存在。为了避免更多的人遭受这种思维伤害,我需要把这种“形象记忆”的破坏力写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它。这对提高我们整个民族的思维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是“面包车”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

在这个关于“车”的概念谱系中,“面包车”位于第三层。它属于汽车的一种,而汽车有属于机动车的一种。同时,面包车还包含有下一层的概念,比如救护车、微客就属于面包车的一种。我们必须在大脑中建立起这种概念层次结构(概念谱系),我们的思维才能运用这些概念。但是汉字将这些车全部用同样的后缀—“车”,这实际上从文字的角度就把这些概念放在了同一个层次之中!

大脑理解一类概念,一定是需要建立层次的(概念谱系)。如果我们的思维理解一类概念的过程中没有建立严格的层次,这些概念就会在我们的大脑中成为一堆浆糊。你学得概念越多,脑子就越糊涂,也就是所谓的“书呆子”!
我们再来看看英文是如何命名这些概念的:

很显然,英文中的命名就没有出现概念层次的混淆。不同层次的概念没有采用同样的后缀结构,这对于人们建立起谱系化的思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在塑造和固化思维模式的诸多要素中,文字是第一位的!
在汉字词汇中,“汽车和火车” 这个两个大类的划分是可以的,但是消防车,救护车,面包车,越野车就有问题了。他们只是“汽车”这个大类下面的小类,不是同一个逻辑层次却使用同样的“车”字,就把概念的层次搞乱了。另外,还有“刹车”、“机车”这种与“车”的分类无关的词,就更混乱了。 概念的类别和层次信息非常复杂,也非常重要。比如救护车属于面包车的一种,而面包车属于汽车的一种,而汽车属于机动车的一种,这里就有四个逻辑层次。所以逻辑化的文字一般都是舍弃类别信息的。比如英文中这位四个词汇分别是:vehical、car、van,ambulance,没有类别信息,这样就不会引起混乱。
所谓思维的层次(概念谱系)仅在逻辑中存在,就人们的视觉感受来说,并不能“看到”这种结构。而象形文字主导下的思维习惯,就是按视觉的联系来给事物分类的,对视觉来说,不管什么“车”都是轮子驱动的在跑的东西,叫“车”肯定没错。所以使用象形文字的民族是不可能建立起严密的逻辑结构的。他们在使用概念时,只做非常简单粗暴的区分。
当汉文化世界的父母“循循善诱”的教孩子“形象的记忆”时候,就在不知不觉中破坏孩子的思维结构,为他将来成为一个“书呆子”打下良好的基础。当年我的父亲也是如此,他看到的是我“记住”了一个词汇,他看不到的是:这个“形象的词”在我的思维结构中的巨大破坏。
我后来学习逻辑思维和写作,花了很大很大的力气来与自己的思维习惯做斗争,很辛苦。而且时不时的就会犯逻辑错误。可以说,我一生都在为童年是形成的混沌概念结构买单。所以,我们个人的建议是,从小开始就直接让孩子记忆英文单词,8岁以后才逐渐的学习汉字。让英文这种逻辑化的文字先进入孩子的思维,免得被汉字先入为主的搞乱了。
对概念没有层次(概念谱系)观念,是汉语思维最最核心的特点,也是汉语思维混乱的来源。这种“无层次”的思维习惯被汉字所固化,一代代的压制中国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使得中国人始终无法发展出知识的创造力。
汉字作为一种象形文字,记录的都是视觉化的、感官的信息。汉语思维是按感觉来分类的,而感觉的分类是模糊不清的,且只有单一层次。所有使用象形文字的民族都会思维结构简单,形成“意象思维”,无法获得批判性思维能力。中国人智商平均值不低,但是受文字所累,思维无法深入,非常可惜。
此贴已经被作者于 2018/4/16 22:20:57 编辑过